骆驼最近写的都是三国时的那点事儿,在看评论区时,发现很多人都拿孙权说事,而且还把他的外号“孙十万”反复提及,因此骆驼今天就打算聊聊他,他当年带领十万大军攻打合肥,却被张辽带800人给打崩了,这样的人,他怎么就能坐拥江东五十余年呢?
诸葛亮曾在“隆中对”对刘备说,孙权盘踞江东,已经历经三世,因此咱们只能结盟,而不能想着去打。其实诸葛亮这句话,有一点点的小瑕疵。诸葛亮所说的三世,应该是指孙权的父亲孙坚,孙权的兄长孙策,以及孙权本人,但实际上这么说并不严谨,真正在江东说了算的只有后两人。
看过骆驼前面文章的朋友,应该已经知道,孙坚虽然在三国中也是个名人,动起手来,就是吕布也曾败在他的手下,但是孙坚的一生是极其悲催的一生,因为他的家世问题,他虽然作战勇猛,但是最后却不得不依附袁术那个棺材子,因此他在世时,江东并不姓孙。
孙坚死后,孙策也曾跑去给袁术当过打手,不过因为袁术急于称帝,引起了众怒,孙策才脱离袁术单干。而想在江东有所作为的孙策,和孙坚当年有着同样的问题,那就是家世身份太过一般,因此江东的土著并不服他,不过孙策比较厉害,他通过铁血的屠杀,和结义兄弟周瑜的帮助,在江东扎下了根,但他最终仅以26岁“高龄”就被仇家送上了史册。
而孙权继承孙策衣钵时,才刚刚年满双九,就是说孙权掌权东吴时,老孙家在江东的基业才只传了两世。当时的东吴也并非铁板一块,里面的力量主要有两股,一股是孙策的亲朋故旧,如周瑜、鲁肃,另一股是士族的代表,如张昭等人。在孙权继位之初,东吴还发生了不小的动荡,有公开造反的,有投靠曹操的,甚至老孙家的子孙还有被超度的……
不过孙权并没有因为年轻,而被压力给打倒,他一方面和周瑜等人继续保持紧密联系,另一方面拜张昭为师,以拉拢士族阶层,对于当地的世家,他也用温和的手腕招抚,顾雍能当上丞相,就是他的手腕。除了软的一手,孙权在年轻时,也表现出了强硬的一面。当时有一个叫李术的人,本是孙策提拔起来的将领,但在孙权即位后,欺孙权年轻,因此对孙权的命令阳奉阴违,结果被孙权亲自兵击败,还把他的三万部曲收入囊中,从而让年轻的孙权立了威。
赤壁之战,看演义的人把诸葛亮奉若神明,了解正史的人,则把周瑜封为首功,但知道孙权在这其中也起了关键作用的则是不多。当时东吴的国内,有主战派的周瑜、鲁肃,也有以张昭为首的主和派,而且后者的支持者更多,虽然后来孙权力排众议,决定联合刘备共抗曹操,但是东吴内部的反对势力仍然蠢蠢欲动,是孙权亲自镇守后方,才保证了赤壁之战的顺利进行。
赤壁之战结束以后,曹操于公元213年,再次携大军进攻东吴,这时候已经在东吴稳定了地位的孙权,亲自带兵前去和曹操硬刚,结果曹操损失了一些兵马之后,无奈退军。当曹操看到孙权这么年轻,就搞定了东吴的烂摊子,又想到自己百年之后的传承,不禁发出了那句传颂千古的名句,生儿子要像孙权那样才好,而不要像刘表家那个猪狗不如的儿子。
而且根据《魏略》记载,孙权在当时还玩了一出“草船借箭”,诸葛亮“草船借箭”是个故事,而孙权的“草船借箭”……有可能是个巧合。关羽“大意”失荆州的始作俑者,孙权也算一个,这个计划的执行人陆逊,本来和老孙家有仇,但是最终还是为孙权所用,不能不说孙权在用人上很有一手,当年孙策之所以选他当继任者,也是看好他善于“举贤任能”,从而可以保江东不失。
孙权除了善于用人之外,也很善于经济建设,三国时期,虽然战事频繁,但是孙权却利用东吴水网密布,交通便利的条件,北联辽东,南通南洋,用当地丝织品,和北方辽东交换战马,和南洋互通有无,让东吴的经济在乱世中,也保持了一定的增长。这为东吴的成功防守,也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支持。
孙权自公元200年继位,到公元252年过世,为东吴掌舵长达50余年,在这50余年中,他对内安抚不同派系,大力发展经济,对外,他稳定防守,积极进取,虽然走了一些弯路,犯了一些错误,但他一个家世一般,没有宗室背书,且还要面对当地士族反噬的“普通人”,还能在三国乱世守住江南一隅长达50余年,其实也足以说明他的个人能力。(他的能干,是开国图书管理员都认可的,如果要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