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盛的根基:魏征辅佐唐太宗治理天下,做了什么让唐太宗不高兴

2020-09-03 01:05:14 作者: 唐盛的根基:

之前,我们提到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将荒地分给百姓,成年男子每人四十亩,妇女每人二十亩,另外分授桑田。百姓去世之后,除桑田外都要归还官府。

唐王朝沿袭了这一制度。男子年满十八岁,便被授予田地一百亩,其中八十亩待六十岁后是要归还官府的,剩余二十亩可以世代相传。

黎民百姓总得有地可种,有桑可采,才能源源不断地产粮、织布,有衣食得以糊口养家,进而支撑起一片繁华国度。

唐王朝的税赋,计有租、庸、调三种。

在解释租、庸、调之前,我们想一想,君王能自庶民身上剥取什么?一种无非是物质,比如粮、丝布、地方特产;一种无非是人力。

由此,租是指庶民一年要纳粟或者稻若干;庸是指庶民一年要纳绢、绸、棉若干,甚至麻也可以;调则是指庶民一年要为官府服役二十日,比如建宫殿、筑城墙、浚河渠等。

相比较而言,唐王朝的税赋算轻薄,因而百姓耕田的积极性很高。

其实,古时对于经历无数战乱的百姓而言,只要无性命之忧,可以迎着朝阳去耕种,披着晚霞归家,拥着月光安眠,踏踏实实地生活,便是值得欢庆的。

比如府兵制。

民富了,还需强兵。唐王朝设立了六百余个折冲府(唐代府兵制基层军府的名称)。一府之中,有府兵千人左右。这些府兵都自百姓中遴选,他们平时耕地,待到冬季农闲之时练习战阵。

说起来,唐之前是全民皆兵的,战事一起,便要百姓服兵役。这样的兵卒训练不足,战斗力自然不强。唐王朝的府兵,至少是经过严格训练的,战事兴起,朝廷可以直接自折冲府中调用。

再比如科举制。

民富兵强,还需有贤明的官吏。而官吏从何而来呢。之前,我们提到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取官吏的方式,催生了门阀士族,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因而,君王选任官吏的权力被严重削弱。自隋唐开始,另一种选拔方式出现了,那便是科举制,即通过考试选拔各地贤才能士。

科举制有何值得称道之处呢。

首先是选拔人才的范围扩大了。根据《唐摭言》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偃武修文,非常重视网罗人才,因而特设御史府,以选取有才之士。有一次,他暗中巡视御史府,见许多新选进士鱼贯而行,便颇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尽入我的罗网之中。”

由“天下英雄”这四字,似乎可以窥出唐太宗的心意。自此,君王们以科举为罗网,不断笼络有才之士,以治理阙下那片国度。

其次便是能够压抑士族,重振皇权。

科举制,不但使得选任官吏的权力收归君王,而且使得官吏不再局限于士族。大批寒门士子得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就这样,魏晋南北朝时足以抗衡皇权的强横士族一点点地被打压、削弱。最终,中国由门阀社会进入平民社会。

君臣贤明、轻徭薄赋、府兵制、科举制,这些确保了大唐的强盛。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这份繁盛即将终结在唐玄宗晚年。

好了,今天的古史就讲到这里了,承蒙关注,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