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匹同色的马都凑不齐,西汉如何逐匈奴于万里之外?

2020-09-03 07:10:51 作者: 四匹同色的马

汉名将马援有言: “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

西汉与匈奴之间,七十年间共发生了十九次战争。旷日持久的交战使战马的损耗巨大,甚至一战就死十余万匹。在这样的情况下,西汉不仅能坚持打到底,最后还把匈奴彻底打跑了。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举全国之力养马。

马政即军马的补充制度。汉武帝在位期间,在这方面可谓倾尽心血、不遗余力。西汉从中央到地方逐级设官任事,全力施行马政。中央主事为太仆“掌舆马”,属官有大厩、未央、家马三令, 各五丞一尉。其中大厩为天子六厩之一,中厩为掌皇后车马所在,未央令主管皇室乘舆车马,家马令所管系“供天子私用,非大祀、戎事军国所须,故谓之家马也。” “汉有家马厩,一厩万马。”京城附近有“天子六厩”,每厩“马皆万匹” 。此外在边郡设六牧师苑令,主管河西六郡军马,每郡养苑马5万匹左右。这是设立强有力的中央机构,从上到下一抓到底,层层落实。

马政管理机构的设立,使官方的养马业首先兴旺起来,仅朝廷厩马就多达40 万匹。《史记·平准书》载,汉武帝时“众庶以巷养马,阡陌之间成群。”“天子为伐胡,盛养马,马之来至长安者数万匹。”大将霍去病远征漠北,一次动员就能征集战马24万匹。这时西汉和匈奴打仗的本钱,没有这个本钱,汉高祖白马之盟的无奈就要重演。

以官办为先导,朝廷鼓励和刺激官吏军民养马,对民间养马采取“与法无禁”的自由饲养政策。汉文帝推行“复马令”,“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汉制九等爵位以上者,家中才可以有一人免徭役,而养一匹战马,就可以免三人的摇役。汉武帝还规定,凡千夫、五大夫为吏(即服役),不愿者也可出马免役。国家用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官民一起养马。

为鼓励养马。西汉还推行政府信贷,即由官府借母马给边民,繁育马匹,三年归还,十马只需上交马驹一匹。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 年), 规定每匹雄马的价格提高到20 万钱。这个价格高于内郡10 倍,高于边郡20 倍。大幅度提价,目的也是“欲使人竞畜马。”这属于国家提供养马补贴,然后高价收购。

为了开源节流,朝廷一再禁止马匹出关。马高五尺九寸以上(约合现在的l.36 米),齿未平,一律不得出关。“齿未平”的最大马龄是11岁,属于成长期和壮年的马匹。这是实行国家保护主义,防止军马外流。

西汉太初二年(公元前103 年),朝廷下令“籍吏民马,补车骑马”,对民马统一登记,以便国家征用。大将卫青、霍去病多次出击匈奴后,急需补充大量战马。官府没钱,就先取民马来用,有钱再付。这是在军情紧急和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动用国家信用来保证军马的补充。

除了提高养马数量,汉武帝极其重视军马的质量,在改良马种方面不惜血本。

赵充国云: “汉马不能冬,屯兵在武威、张掖、酒泉万骑以上,皆多赢弱。”中原马的品种欠佳,驭车尚可,做军马不行。汉武帝就向西域寻找良种马。在这方面从不怕花钱,千方百计从乌孙、康居等国引进良种,使汉马“既杂胡种,马乃益壮”。为了引进大宛的汗血宝马,汉武帝不惜出兵征伐,前后动用十余万兵力,耗时4年,终于使“汉军取其善马数十匹,中马以下牡牝三千余匹 。”“宛王蝉封与汉约,岁献天马二匹。” 汉武帝对良马的渴望可见一斑。

在马的养育方面,西汉还学习了西域以苜蓿为饲料的经验,以及夜晚饲养的方法。即“马无夜草不肥”。这些养马技术经过两千多年一直流传至今。

经过举国上下的努力,西汉军马的数量和质量焕然一新。汉朝初年皇帝出行,想找四匹同一颜色的马来驾车都找不到,将相有的坐牛车。到汉景帝时期,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养马体系。汉家牧场遍及边塞各处,为彻底打败匈奴提供了大量合格的军马。

西汉振兴了中原地区的养马业,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因为在接下来的漫长岁月里,骑兵是战争绝对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