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命数外露的天才,才华多得往外溢,袁天罡:身形奇特,恐非寿者

2020-09-03 18:31:33 作者: 大唐命数外露

中书令马周是贞观时期唯一一位让李世民一刻都不想离开人,他才华之高连毛主席都曾称赞他:“傅说、吕望何足道哉,马周才德,迥乎远矣。马周《陈时政疏》乃贾生《治安策》以后第一奇文,宋人万言书,如苏轼之流所为者,纸上空谈耳”,可见马周的才华均为治世良言;马周自得到太宗赏识之后就一路扶摇直上,从贞观五年到二十一年,他从无品级的门下省侍奉做到了正三品的中书令,一路高歌猛进迁升之快,放眼大唐无出其右者。

《贞观之治》李世民

马周出身贫寒,在那个门阀世袭制的社会他纵使精通《诗》、《传》也没得到到重用,早年不被周里所敬,这是文化人最大的悲哀,于是他放纵形骸游于山东、河南之地,除了读书最大的爱好便是喝酒,借酒醉发泄内心的郁闷之情,时间久了他身上仅有的一点才气也被酒气所覆盖;最终被开封令侮辱一番后彻底醒悟,学了一身本事终将卖于帝王家,于是他西行千里向长安求取功名。

马周的长安之行极富有传奇色彩,刚到长安的他连吃饭都不被人待见,饭店的老板只顾着招呼商贩对马周却是不闻不问,受到刺激的马周一气之下要了一斗八升酒,自己一人悠然独酌,可以想象当时的场景有多豪横。贞观五年马周的命运迎来了转机,他因替朋友常何写了一份时政得失的资料,被李世民从民间挖了出来,据史书记载,李世民看到这份资料后既吃惊又高兴,这样的人才怎能埋没呢,于是连派四批人去请马周。两人相见恨晚,李世民下令把他留在身边,因没有职务空缺就让马周暂值门下省。

《贞观之治》马周

马周自认遇到了伯乐,终于一雪当年的颓废,他决心往后余生效命于帝王家,于是他向李世民上书表示了决心,大体意思是:“君子读书唯忠与孝,微臣不幸父母早亡,犬马之养已无所施,顾将来之可为者唯忠义而已,如果您不嫌弃我愚瞽,我将尽我所能报效朝廷。”马周的入职演讲虽然听上去冠冕有些奉承意味,但是作为寒门子弟西行二千里才得到这样一个机会,试问有谁会不认真珍惜呢!

李世民办公经常把马周带在身边,马周前后给上书不计其数,数次指出时政得失,其中对于历代王朝传祚多少的问题他归纳为“积德累业”四字,君王多施善政,百姓得到实惠就会感激朝廷,积累的恩德越多,国家传承越长久,即使偶尔子出现一两位暴君,国家也可赖以前恩免于灭亡。以汉朝为例,经过文、景两位皇帝的仁政,恩结百姓之心,到了武帝可以倾国家之力对付匈奴,即使百姓赋税严重也没有起兵造访;相反秦始皇虽然统一天下,却不务广恩化,后世之君无遗德可依,所以才会迅速招致灭亡;至于如何积德累业,马周为李世民总结出八个字“节俭于身、恩加于人”,只有这样百姓才会爱之如日月、畏之如雷霆,仅从这一篇进言可以看出,马周对于君王这道颇有见解。

《贞观之治》常何

除了君王之道,马周对于国家建设也颇有建树,首先他建议李世民废除世袭制,对有功之人可以赏以财富而非官职,避免有功无德祸害百姓;其次重视官员素质建设不能重内官轻外官,“天下刺使悉称圣意,则陛下端拱岩廊之上”;第三重视孝道,提醒李世民自登基以来还未祭祀宗庙,以孝治国皇帝首先要身体力行。

马周的每一次上书都能让李世民提出耳目一新,李世民曾感慨:“我与马周暂不见便思之”,可见马周对李世民理政之帮助甚大;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奇才却被上天诅咒,史料记载马周相貌非常奇特,岑文本这样描述他:“高耸肩赤色脸,上升一定很快,恐怕不能长久”,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双肩高耸向上,如火焰腾飞,面色赤红如关公,这样的人仕途坦荡,但不能长久;岑文本博通经史,也算见多识广,再结合实际自然知道常盛必衰的道理。

《贞观之治》君臣长谈

贞观八年,官任检查御史的马周请袁天罡看相,袁天罡一眼看出马周的不同,细看之下回复道:“马侍御伏犀贯脑,兼有玉枕,又背如负物,当富贵不可言。近古已来,君臣道合,罕有如公者。公面色赤,命门色暗,耳后骨不起,耳无根,只恐非寿者。”这个描述就比较形象了,马周额骨隆起通达头顶,后脑突出如玉枕,背如负物,这样的人贵不可言;但袁天罡同样指出,他面色赤红,命门却暗淡无光,没有耳后骨即医学上所说的颞骨,正常人都是耳后骨突出,但马周没有,就像耳朵没有根,无根岂能长寿。

贞观二十一年,马周病重,李世民为治疗马周可谓费尽心机,名医中使相往不绝,太宗亲调中药、太子亲临探视,但这些均没有任何疗效;有一次太宗驾幸翠微宫,下令求访胜地建造阳宅,希望能延长马周之性命。但这一切努力均没有留住马周之命,贞观二十二年,马周因病去世,卒年四十八。

《贞观之治》君臣彻夜长谈

马周短短的一生,为大唐留下了许多治世良方,对贞观之治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史书上关于马周的进谏也多有记载,现在看来仍不失为治良方,而马周徒步西行,起于草芥为后世留寒门树立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