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为何见到了“卉服鸟章”,而大感奇异,只因这衣服真少见

2020-09-04 09:19:49 作者: 唐太宗为何见

唐贞观年间,黔东南地区苗人首领觐见“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其身上所穿“卉服鸟章”服饰,令李世民大为惊叹,并手抚衣料连连称奇。苗人首领所穿的“卉服鸟章”究竟是什么?为何连见多识广的李世民都如此诚心叹服?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唐王朝是我国封建历史中最鼎盛的时期,大唐帝国疆域广阔,经济发展十分繁荣,西域、突厥等地的势力,无不拜服在唐王朝的脚下,感受巨人的神威。作为宗主国,唐王朝每年都要接受其他部落的朝拜,其中也包括苗疆部落。

唐贞观三年时,黔东南地区苗人首领谢元琛觐见唐太宗李世民,并带来了大量的金珠贡品,以表达自己心悦诚服地归附之心。此事曾被记载于《宣州画谱·阎立德传》之中,曰“唐贞观中,东蛮谢元深入朝。颜师古奏言:‘昔周武时远国归欵,乃集其事为《王会图》。今卉服鸟章,俱集蛮邸,实可图写。’因命立德等图之”。

翻译过来就是,在谢元琛觐见李世民之际,其属下使团全部身穿一种“卉服鸟章”的服饰,此景顿时成为了长安街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唐太宗李世民对此也十分惊奇,于是命画师阎立德等当即临摹,并将此图取名为《王会图》传于后世。此时,一个问题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作为其他部落首领争相膜拜的“天可汗”,唐太宗应该见过太多的“大世面”,为何会被一件小小的衣服惊得专程找来阎立本进行临摹呢?

谈到这里,我们就有必要说一说苗疆的卉服鸟章的由来。卉服鸟章又名“百鸟衣”,它起源于苗疆传颂的一个传说。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世界上发生了一场大洪水,大洪水淹没了苗疆所有的村庄和人们,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所幸的是,一对兄妹在洪水中找到了一个漂浮起来的大葫芦,两个人爬上大葫芦躲过了洪水。直至一只岩鹰的到来,他们二人才被背负上岸。然而大雨依然瓢泼而下,冻得兄妹二人瑟瑟发抖,岩鹰随即召集百鸟,每一只鸟从身上拔下一根羽毛制成衣物,为两个人驱寒保暖。从此之后,兄妹二人披着百鸟衣正式婚配,才有了后世苗疆的人丁兴旺。

值得一提的是,传说终归是传说,百鸟衣虽然起源于神话,但是其本源仍然来自于生活,是苗疆独具代表性的文化特色之一。对于苗疆居民而言,百鸟衣不仅仅是一件衣服,它更是出席氏族活动最重要的礼服,也是该民族文化中独有的图腾特征。一般来说,除非盛大仪式召开,平时不得穿着百鸟衣,否则便是一种亵渎神灵祖先的做法。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即使按照现代人的审美观点来看,百鸟衣也同样能令人耳目一新,感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匠心。正所谓“物以稀为贵”,华丽的百鸟衣看上去炫丽夺目,在制作工艺上同样十分繁复,若想制作一件百鸟衣,其所耗费的成本及人工几乎难以想象,因此也显得十分珍贵。

百鸟衣的制作,全部都是由苗疆妇女完成,苗疆刺绣手艺传女不传男,或是母女相传、或是姊妹互帮,将这项手艺世代传承下来。百鸟衣在制作时,排丝的工程量十分浩大,想要制作出一件上好的百鸟衣,必须要选用优等蚕丝用来排丝。所谓排丝,就是找一块平整的木板,在木板之上画出经纬线,并根据经纬线的脉络安置丝蚕,令其边爬边吐丝,并由制作者全程监控,任何一处瑕疵都可能使整个工艺功亏一篑。只有丝蚕在木板上吐出笔直的丝线,才能得到一块完整的蚕丝面料。

如果说蚕丝面料是基础,那么精美的刺绣便是百鸟衣的灵魂。百鸟衣为长衫绣衣,整体由背、肩、袖口、前胸、后背、前后摆片和衣脚着羽毛束等十几个版块构成,并将平绣、堆绣、打结绣、破线绣、钉线绣、辫绣、马尾绣等刺绣工艺融为一体,配以红、黄、蓝、黑、白等颜色的图案,令其自然形成一只或几只写意形鸟类的图形,方才算上品。除此之外,百鸟衣的底布要以土布为基调,并在每一版块用茧片作白底,将各种形态、各种姿势的鸟类图案淋漓尽致的展现,渲染出了浓重的苗疆风格。

在当地神话中,蚩尤被认为是他们共同的祖先,而上古蚩尤集团,正是一个以鸟为图腾的“羽族”。千百年的传承,令苗疆文化得以积淀,继而发展出多元且灿烂的苗家文化,而百鸟衣的出现,正是苗疆居民追根溯源,寻找千古文明气息的的一种表现。

百鸟衣,如今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具备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是该地区民族重要的文化载体,曾有“穿在身上的苗族史诗”之美誉,在国内享有很高的文化及艺术地位。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当年的唐太宗之所以会如此震惊,想必也并不过分。毕竟在百鸟衣的背后,是苗疆文化的根系与源头,更是人类自然情感中爱与美的真挚融合。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