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时的盛唐诗人,李白、杜甫都是性格决定命运

2020-09-04 18:30:48 作者: 安史之乱时的

同是盛唐诗人,与当过大官的高适、王维不同,李白、杜甫都是只当过小小的芝麻官,加上性格狂放不羁,恃才傲世,都落了一个穷困潦倒的结局。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他们在洛阳初见的时候,正是盛唐的顶峰,天宝三载。

李白比杜甫大十一岁,李白43岁,杜甫32岁,二人都正当盛年,才学相当,性格接近。按古人对二人的评价:

李白:“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诗类其为人,骏发豪放,华而不实”;

杜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

说白了二人都是眼高于顶、言过其实的人,作为文学家、诗人都很合适,就是不适合当官搞政治。

当时刚刚辞官不做的李白,和科举考试未中的杜甫就对上眼儿了,之后一年多的时间在河南、山东又两次聚会,虽然之后一生中二人再无相逢的机会,但流传下来李杜的千古佳话。

(李白杜甫)

【祸都是自找的】

他们最后一次见面之后又过了十年,安史之乱爆发。

李白当时正在江南,听说安禄山叛乱的消息后,安排弟子武谔去山东接自己的子女躲避战乱,自己北上宋城接自己的妻子宗氏,并一起逃到了江南。

后来李白听说郭子仪、李光弼在河北取得大胜,以及李隆基到蜀中的消息,就沿江西上,在庐山隐居。

就是这段时间,李白被永王李璘征召,成为永王的幕僚数月。而之后永王叛乱兵败被杀,李白作为叛党成员,逃走后被地方官捕获,投入狱中。而曾经李白的好朋友的高适,是围剿永王叛乱的几路统帅之一,高居节度使官位。

杜甫的遭遇比李白悲惨得多,一直在关中,安史之乱爆发时是个八品的京兆府兵曹参军。

杜甫先是把家小送到了乡下躲避,自己得知唐肃宗继位后就去西北投奔,但中间被叛军抓获,关押在长安。杜甫也算是命大,而且当时名声不显,还是个芝麻官,竟然活下来,并借机逃出了长安。

到了西北见到了唐肃宗,杜甫被任命为八品的右拾遗,过了几天安生日子。但杜甫的好友,时任宰相的房琯带兵打仗战败,杜甫上书为房琯求情,惹怒了唐肃宗,被远远的打发到华州(陕西华县)。

【双双沉入谷底】

李白在狱中,妻子宗氏奔走相救,幸好他的好朋友时任御史中丞的宋若思,以及曾为宰相但被贬官的崔涣二人搭救,李白得以在宋若思府中为幕僚。《唐才子传》还讲了李白之前曾经搭救过郭子仪,郭子仪请求以自己的官位为李白免罪。

不管怎么说,李白的最后判决还是下来了,流放夜郎(贵州)。办好了手续之后,李白告别家人朋友,经乌江、西塞驿(武昌)、岳阳、江陵、三峡、白帝城踏上了夜郎流放之路。

杜甫也一直被纠缠在房琯的案子当中,最后的结果也下来了,房琯被贬官,杜甫也被贬为从八品的华州司功参军。

这段时间唐王朝平定了永王之乱,收复了两京,重新恢复了对关中地区的统治。杜甫也在各处探亲游离的过程中看到了战乱对国家的破坏,以及百姓的流离失所。于是决定辞官不做,一家人在成州同谷县(甘肃陇南市)寓居。

【李白遇赦,杜甫继续下沉】

李白到了白帝城,接到被赦的诏书,大喜过望,数首当时的诗作喜悦之情毫不掩饰。于是,经南平(重庆)、江夏、洞庭湖、零陵,又返江夏,再登庐山,最后沿长江顺流东下去了金陵。

这段时间的李白,入仕之心又起,多次求人引荐,但始终没有结果。这又是两年过去了,已经到了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李白时年61岁,在那一年的春天到了金陵。

这两年杜甫的日子过的非常不好,关中一带刚刚经过战乱,粮食价格极高。杜甫自己亲自砍柴,采摘芋头、橡栗充饥,子女被饿死数人。这种日子过了很久,才被任命为京兆府功曹,但杜甫没有应诏赴任,而是去蜀中投奔了高适和严武等朋友。

这时杜甫刚好50岁。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李白还是在不断地旅行,靠朋友接济为生,一年之间游览了历阳、宣城、南陵。第二年的春天,李白在当涂(安徽马鞍山)病倒了,但仍然继续旅行,病情日渐严重,而李白投靠的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也即将退休。

李白整理了平生著作,托付给李阳冰,在当年冬天去世于当涂。

也有说李白是饮酒过度醉死的,更有说李白是酒后欲捉水中月沉江而死,还是最后一种死法更符合李白谪仙的身份。

李白去世在旅行的路上,但杜甫的人生苦旅尚未结束。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杜甫在蜀中过了近五年的安生日子,靠严武等人接济,不但在浣花溪畔这个风景优美的地方盖了草堂,还种植了很多种树木。有官位但不去上任,平时饮酒、吟诗,史书上对这段时间的杜甫描述就是不着调三个字。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