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公子李存勖,半生金戈半生花,死后戏子维护了他的尊严

2020-09-05 22:40:13 作者: 太原公子李存

五代时期,李存勖占据山西,利用“表里山河”之地利,苦心经营十几年,以晋阳、潞州、泽州为基地,东出太行攻略河北,北上幽州大破契丹;南下开封逐鹿中原,建立了当时最为强盛的后唐王朝。但仅仅四年后,便落得个身死道消的下场,是什么原因让这位军事奇才像流星一样迅速陨落了呢?

沙陀英雄,太原公子李存勖

李存勖,李克用之长子,沙陀族人,唐光启元年(885年)冬十月二十二日生于晋阳宫,少时的李存助就“体貌奇特,沈厚不群”,深受父亲李克用钟爱,史料记载“存勖年十一,从克用破王行瑜”,十三岁“习《春秋》,手自缮写,略通大义”。

后梁开平二年,李克用病亡,时年二十四岁的李存勖继承晋王位。继位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体现出其不凡的军事天赋,那就是迅速平定了其叔父李克宁为首的内部叛乱,巩固了他作为晋军统帅的地位。在巩固了后方泽、潞等州的情况下,他挥兵攻幽、定,击败契丹,没过几年又消灭世仇朱温,定鼎中原,一举成为五代十国统治范围最大的王朝。

李存勖与后梁的争战前后持续十五年,其间,李存勖率领晋军多次获胜,柏乡之战、杨刘之战、德胜之战以及潞州之战、幽州之战,都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尤其是五代军事史的著名战例。可以说李存勖是五代军事史,乃至中国军事史上的一个传奇,他继承了父亲的勇猛再加以自己与生俱来的战争智慧,把个性与军事策略结合起来,堪称五代的军事奇才。

但是李存勖建立了后唐王朝后,不但没有恢复和发展经济,反而一再借助战争来解决国内的社会矛盾。同光三年(925年),李存勖决定伐蜀,这样做的原因有二。第一、扩展疆域,掠夺人口,以填补因连年战争损失的人口。第二、掠夺巴蜀的财富,缓解军队内军需不足,士气低下的情况。

从这次伐蜀来看,其实是没错的,这次战争为后唐带来巨量的粮食和珍宝,这些财富为缓解国内的水患而导致的民怨沸腾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但是这次战争后,李存勖误听小人谗言,杀害了郭崇韬等一批有功之臣,致使许多将领对他失去信心,甚至为了自保而反叛。

926年4月,亲军指挥使郭从谦叛变,李存勖此时已失去民心、军心,军队已无人帮其平乱。无奈之下,他带领了戏子百余人进行抵御,结果被乱箭射中,死在了绛霄殿中,一个叫景进的戏子怕乱军侮辱李存勖的尸体,便将李存勖与他钟爱的乐器放了一把火给烧了,属于李存勖的时代就此结束。

为什么仅仅建国四年,李存勖就落得如此下场?

据《资治通鉴》记载,他从即晋王之位开始,便不断施展英明的决策,一方面“下令于国中,禁盗贼,恤孤寡,征隐逸,止贪暴,峻堤防,宽刑狱”,另一方面“命州县举贤才,黜贪钱,宽租赋,伸冤滥,禁奸盗”,可谓是英主的表现,就连毛主席都称其为“识时务之俊杰”,如此一个人,怎么建国四年便死于非命了呢?首先,他取消了隋唐建立的“科举制”,而采用了魏晋时的“门阀制度”。

一个国家需要依靠各级官吏去治理,因此,选人、用人政策的正确或错误,就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治乱兴衰。

李存勖在战争期间能够合理的应用人才资源,使用义子兵以及像李嗣源、郭崇韬等人的忠勇。但在其称帝后却采取了唐太宗废弃的门阀制度,重用了豆卢革,苏循本等没落士族为相,后唐士人文化素质比起唐代士族较低,轻浅无它能,李存勖能用而不以为然。他采取按门第取士的策略是一大失误。

其次,李存勖称帝后不思进取,沉迷于曲艺,玩物丧志以致政局不稳。

李存勖虽是武将出身,却在艺术上颇有。史称他“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通晓音律,善填词曲,还酷爱亲自演戏,自取艺名为“李天下”。甚至在取仕任官时,也随心所欲地将一些自己喜欢的、亲近的伶人委任为官员,这些官员不通政务,这就造成了国家吏治的败坏和局势的动荡。再次,贿赂行为大行其道也是后唐败亡的原因之一。

当时官场中贿赂公行是普遍现象,这也成为国家更迭的原因之一,但前车之覆,未能成为李存勖后车之鉴。自立国起,他即坦然接受各官进送的巨额贿赂,并默许夫人、伶人、宦官等公然收受贿赂。

他们甚至还赤裸裸地向文臣武将索取贿赂,不能如愿即罗织罪名将其置之死地而后快。同光元年,荆南节度使高季兴入朝,李存勖“左右伶官求货无厌,季兴忿之”,可见当时贿赂情况之严重。伶人、宦官、后妃们都如此,上行下效,下面的官员更甚。

最后,擅杀功臣,引发兵乱,这也是其亡命的直接原因。

魏州兵乱,就是因为李存勖失抚将士而引发,到后来贝州驻军叛乱亦是如此。他派遣李嗣源平叛,结果因为他擅杀士兵将领,就连李嗣源部也发生了叛乱。众军离心离德,各地方的军队全部倒向李嗣源。

发生这一系列兵变的原因,就是因为伐蜀大捷后,李存勖斩杀郭崇韬以及其他有功之臣所致。郭崇韬作为后唐最负盛名的政治家,具有极大的影响力,许多节度使都是其曾经的部下或者是学生,虽然李存勖此举也有着加强中央集权的想法,但时机不对,做法更不对。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