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妃的故事多是流传,并未见诸正史。虽然距今只有两百余年,但俨然已经演变成“传说”了。既然是传说,各种不同的版本自然层出不穷。
历史课本中的插图或图鉴中常会收录《香妃戎装像》,我自己也多次看到。图画上,一个女子头戴高冠,冠上翎羽熠熠生辉,身穿铠甲,右手持剑,英姿飒爽。
据说这是清宫御用画师Castiglione(中文名为郎世宁)所绘。郎世宁来自意大利,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来华进京,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客死华夏,侍奉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皇家御用画师。雍正皇帝在位期间曾大力镇压天主教,但后来却在郎世宁的苦诉哀告中开了天恩,由此可见皇帝对其珍爱有加。
《事略》中关于这幅图画的说明(尚不知作者是谁),可以说是主流观点:
香妃者,回部王妃也。美姿色,生而体有异香,不假熏沐,国人号之曰香妃。或有称其美于中土者,清高宗闻之,西师之役,嘱将军兆惠一穷其异。回疆既平,兆惠果生得香妃,致之京师……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西域有一女子,不使用香水身体也能发出异香,传闻散播到中原地区,最终传到清高宗乾隆帝耳中。
“若果真有这样的奇女子,快快查来报朕。”
兆惠领命。
这位身体可以发出芳香的女子就是霍集占的妃子。前面曾提到,将军兆惠将和卓兄弟逼入帕米尔山中,后来斩其首级。也许在他们举家出逃途中,香妃不幸被俘吧!
在兆惠凯旋之前,乾隆皇帝已经收到了快马加急的奏章。皇帝闻之大喜,于是再三命令沿途官员要保护好香妃,不能让风霜损伤了她的美貌,也不能让她在途中自寻短见。
香妃进宫后泰然自若,完全没有亡国之女的慌乱和哀怨。即使是面对乾隆皇帝,她也毫不卑躬屈膝,皇帝百问而她无一应答。
对于常年待在一群唯唯诺诺、察言观色的臣子堆里的乾隆皇帝来说,香妃毅然决然的态度反而更加充满魅力,皇帝深深迷恋上了这个女人,而她却没有顺从皇帝之意。
后来皇帝派能言善辩的宦官去说服她,而她却从袖中拿出白刃一柄:“国破家亡,本欲早死。只不愿如平常女子轻如鸿毛,故苟活至今。若皇上强逼于我,则必以死报夫仇,彼时,我当如愿矣。”
影视截图
一腔激昂慷慨的陈词让宦官大吃一惊。在她的白刃被夺下之后,香妃依旧大笑:“如此白刃,衣中尚藏数十,尔如何夺尽?若施粗暴无礼之举,我必饮刃赴死。何如?”
如果逼得香妃自杀,那么责任人必然会被处以死刑,因此宦官不得不罢手。
这里提到的白刃或许就是细小的短刀。我不由地想起喀什地区的铁串烧烤和民族短刀。
既然威逼时以死相抗,那么或许只有柔情才能打动其心。
乾隆皇帝决定耐心等待,用时间俘获她的心。为了安慰她的心,缓解她对故乡的思念,乾隆皇帝命人在西苑营建了宝月楼。登上此楼,就能看到和她一起被带进北京的族人所居住的地方——回子营。这座楼里面还有礼拜堂和类似于集市贸易的地方。此外,乾隆皇帝还在武英殿西北侧的浴德殿新建了一座土耳其式浴室,内部由白色瓷砖砌成,以此来博取香妃的欢心。
据《燕都丛考》记载,回子营位于石碑胡同西侧。石碑胡同的名称如今依然沿用,中山公园西侧的一个公交站即以此命名。
清朝时代的回子营本是俘虏的集中地。建造这个颇有西域特色的居所并非是皇帝为缓解俘虏的思乡之念而大发善心,而只是为博取一个女人的欢心,这想来多少带有些历史的讽刺意味。
如今,在原址上面修建起来的是巍然屹立的人民大会堂。人民大会堂中设有各省、市、自治区的专用厅,“新疆厅”自然也名列其中,来自新疆的多位少数民族干部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参政议政。
回归正题,我们继续探讨香妃。
乾隆皇帝费尽心机,苦苦等待香妃许以芳心,但也不得不顾及母后的反对态度。
圣宪皇太后(乾隆生母)八十六岁驾鹤仙游,是一位健朗长寿的女性,香妃进宫时,她尚未到花甲之年。因此作为后宫的掌权者,圣宪皇太后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对于手持白刃,随时准备报仇的女人,圣宪皇太后出于关心自己儿子,对此不胜忧虑,于是劝说皇帝:“此等女子,莫如赐死,若不忍杀之,或可早日放归回疆。”
乾隆皇帝既没有杀死香妃的打算,也没有要将她遣返的计划,他的心态就和驯兽师驯服凶猛的野兽一样,驯服过程越艰难,反而越充满趣味。对于这样一个抵死不从、野性十足的女子,他期待着终有一日要将其彻底驯服。
影视截图
对于这种心理,皇太后自然无从理解。她觉得皇帝的态度只是“恋恋不舍,难下决心”而已,于是便替儿子做了主:“既然皇帝不忍,莫如哀家代之。”
“代之”其实就是“杀掉”的意思。
一天,乾隆皇帝因祭祀而静居斋宫,皇太后将香妃传到慈宁宫(皇太后居所),并命人关门上锁。
太后问:“尔既不顺从皇帝,将意欲何为,有何所望留生至今?”
“唯求一死而已。”
“既如此,今日便如你所愿。”
“谢太后隆恩。”
“决意赴死便好。”
于是太后命宦官在另一间房内将香妃缢死。
香妃的故事秘传已久,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宫廷秘闻”,所以民间不敢大肆张扬。对朝廷来说,此事并不光彩,因此也未见诸正史。如果有人不能守口如瓶而将此事宣扬了出去,往往是以大不敬之罪问斩。
香妃被缢死之后,正在斋宫祭祀的乾隆皇帝才发觉情形不对,便立即赶往慈宁宫,但为时已晚。据说乾隆皇帝还因此不顾威仪尽失,当场痛哭流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