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作为蜀汉人,对蜀汉的态度如何?对蜀汉不感冒但很尊崇刘备

2020-09-06 00:02:42 作者: 陈寿作为蜀汉

《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中头四史,作者叫做陈寿,他是三国末期、西晋初期的人物,勉强也算是时人写时事。历代对陈寿有很多私德上的争议,无论是正史、地方志还是杂书都有,这个小编不在这里赘述。下面小编主要是根据个人对《三国志》的内容的看法,来揣测一下陈寿对蜀汉这个政权的态度。当然这篇文章仅代表小编个人观点,提前予以说明。

《三国志》的大体情况

《三国志》一共有六十五卷,分为《魏书》、《蜀书》、《吴书》。其中《魏书》有三十卷,从卷数上来看占据《三国志》将近一半,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蜀书》和《吴书》少于《魏书》,分别是十五卷和二十卷。具体的字数小编就不统计了,没有那个必要。

从《三国志》中对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的统治者的称呼也能印证这一点。曹操在生前并未称帝,但是在立传时还是记载为《武帝纪》;而刘备、刘禅、孙权、孙亮、孙休、孙皓六个人在生前称帝,《三国志》却记载为《先主传》、《后主传》、《吴主传》、《三嗣主传》,否定这些人的皇帝身份,承认曹魏的正统地位。

尽管一些史学家对陈寿这种本纪、列传的处理方式颇有微词,因为从后世看来,曹魏、蜀汉、东吴都是分裂割据的政权而已,没有道理以曹魏为正统,以蜀汉、东吴为僭伪。北宋学者司马光认为陈寿不应该独尊曹魏;宋末元初学者郝经更是认为曹魏废汉自立,东吴割据江东,都不算正统,刘备身上带有汉室血脉,才应该算作正统地位;元末清初学者顾炎武也认为刘备称帝于蜀,谥号汉昭烈帝,不应该以蜀主论之。

然而小编认为,后世的一些学者没有站在陈寿的角度看待问题,没有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换句粗鄙之语来说,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陈寿本来是蜀汉官员,后成为西晋官员。西晋与汉末三国无缝连接,陈寿在修史的时候不得不考虑政治立场的问题。首先是为西晋避讳,关于司马氏的一些丑事一定是有所回护,丑化司马氏的政敌。

其次就是对曹魏的态度。曹魏取代东汉,西晋取代曹魏,都是用的禅代的方式,而非暴力推翻。虽然这明显是一张遮羞布,但是遮羞布也有遮羞布的意义,这代表朝代更迭的正统地位从东汉传到曹魏再传到西晋。如果陈寿承认蜀汉的正统地位,甚至独尊蜀汉,这就等于说是否定了曹魏禅让西晋这个过程,也是否定西晋的正统地位。陈寿作为晋臣,必须要考虑这一点,本来就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何况陈寿为蜀、吴立传虽然名为列传,但实际上仍然采用本纪所使用的编年的方式。

陈寿对蜀汉的态度

上面说了这么多,只是为《三国志》中的体例问题正名,将刘备称为"先主"只是受到政治立场的影响。那么陈寿对蜀汉的态度是怎么样的呢?小编认为陈寿虽然身为蜀汉人,但是他对蜀汉的态度相当的冷淡,甚至比较厌恶。

首先从《三国志》的内容来看。陈寿作为蜀汉人,能够接触的蜀汉资料理应更加丰富,但是《蜀书》却是《三国志》中最少的,仅仅有十五卷。如果作为主导地位的《魏书》能有三十卷可以理解,那么与蜀汉同样是割据政权,正统性甚至不如蜀汉的东吴都有《吴书》二十卷,这就是难以理解的事情了。

可能有人会提出质疑,《三国志·蜀书·后主传》中记载"国不置史,注记无官"、"行事多遗,灾异靡书",修《魏书》和《吴书》可以照抄资料,蜀汉不置史官,很多事迹缺失,陈寿也没办法。不过有一点需要了解,这个蜀汉不置史官的说法是陈寿个人提出来的,在《三国志》中本身就有蜀汉史官观察天象的记载,陈寿在蜀汉的官职就是史官,唐朝史学家刘知己在《史通》中对此的看法是陈寿歪曲事实,以此来诬陷诸葛亮,因为诸葛亮是蜀汉的实际执政者,不置史官的锅当然要由诸葛亮来背。

即便蜀汉真的不置史官,蜀汉的资料也不应该只有十五卷可写。裴松之为《三国志》补充的极其丰富的史料,当然也包括蜀汉的史料,而这些史料都没有被陈寿所采用;蜀汉有很多重要人物比如吴懿、陈到、费观、邓方等人都有立传的资格,但因为"失其行事"的理由而无传,一些有传记的重要人物比如关、张、马、黄、赵的传记同样十分简略。相比于曹魏将领连打个县城或者山贼都记载得明明白白,被诸葛亮、魏延、吴懿、姜维甚至廖化轮番教育的郭淮都有大段传记,陈寿对蜀汉显然不太感冒。

陈寿对刘备的态度

陈寿对蜀汉的态度非常冷淡,具体的动机也很好找,毕竟陈寿的父亲被诸葛亮惩罚过,自己被诸葛瞻羞辱过,又是一心想投降曹魏的谯周的徒弟。和蜀汉没有什么感情也是正常的。但是从《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的记载来看,小编认为陈寿对刘备的态度又比较尊崇。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