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汤访伊尹,文王访姜尚,刘备访诸葛,为何都躲不过一个“三”字

2020-09-06 09:17:26 作者: 商汤访伊尹,

自古明君爱贤臣,历朝历代的明君圣主对贤臣的渴求,那都是不言而喻的,所谓“家有诤子,不败其家;国有诤臣,不亡其国”,但凡历史上有作为的君主,显然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们都待贤良之臣,从一开始就礼遇有佳。

关于历史上明君访贤臣的故事,最出名的恐怕就是“商汤访伊尹”、“文王访姜尚”和“刘备访诸葛”这三段了,而且,它们竟还隐藏着一个不大引人注目的细节问题,那就是:伊尹也好、姜尚也罢、还有诸葛亮,他们都是在君主邀访了“三次”之后,才出山的。

于是,问题就来了,商汤访伊尹、文王访姜尚、刘备访诸葛,为何都躲不过一个“三”字,这个“三”字的背后又会有什么样的玄机呢?

首先,就君主而言,尽管他们迫切希望贤臣能够尽可能快地为我所用,甚至恨不得“此时此刻”贤臣就能出现在身边,但是,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其实还隐藏着另外一种想法,那就是贤臣最好不要“一请就到”,如果能在“几经周转”之后再出山,是最好不过。

这当然不是说明君主“很傻”,而恰恰证明的是君主的韬略,因为这样做在无形之中就为君主树立起了“求贤若渴、任人唯贤”的明君形象,而且,天下贤良之士必然会受到鼓舞响,纷纷前来辅佐。君不闻这样一句话,叫做“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就贤臣自身而言,等君主几次三番邀请之后再出山,这样做的好处更是显而易见的。其一,这显然为自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越是神秘,就越显得高深莫测,当然也就更显得有经天纬地之能,不但获得了“名”,也同时突出了“才”。

其二,众所周知,人总是会有一种“越是容易得来的东西就越不知道珍惜”的“潜意识”,所以,贤臣很聪明,他非要等君主“三次”邀访之后再出山,这就在一开始就给君主灌输了一种“人才难得”的思维方式,那么日后得以重用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既然明君访贤臣需要几经周转才好,那么为何就不能经历更多的次数呢?比如“三顾茅庐”,为何就不能是“八顾茅庐”、“十顾茅庐”呢?其实道理也很简单,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再一再二不能再三”,“三”就是一个最为恰当的界限,如果少了,就即显示不出君主的“诚心”,也显示不出贤臣的“才能”,而如果多了呢?要么就是君主太无能,要么就是贤臣太狂妄,要么就是两者皆有,而这显然都是很不利的事情。

所以,经过“三”之后,君主必然能得到贤臣,而贤臣也必然会出山辅佐君主,这是两全其美的事情,也是君主和贤臣最愿意看到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