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上无杂木,高阳花布四季新”,此句形容的便是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纺织业的兴旺繁盛。
高阳纺织始于明末,兴于清中,盛于民国,繁荣于改革开放。二十世纪末进入飞速发展时期。400年沧桑历史,俱浓缩在高阳纺织博物馆中。
高阳县纺织博物馆是中国唯一一座县级专业纺织博物馆。该馆占地面积746平方米,共有藏品1300余件,均系原馆藏文物和从民间征集的珍品,极具历史价值和科研价值。
该博物馆共有明清、民国、革命战争、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以及飞速发展六个时期展区。进入馆内,映入眼帘的是通道两侧展现纺织生产的石刻壁画,再往里走,扔梭织布机、扽梭织布机、铁轮织布机等各时期的纺机、织机以及所织布品陈列有序,连环画、老照片、石刻作品等形象地再现了高阳历代纺织史状况。
展区的西南角是民国时期的纺织机器及布品。据了解,民国时期正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侵略、军阀混战,国内形势十分动荡。纺织产业在夹缝中艰难生存,然而纺织技术却在动乱中稳步发展。
高阳县纺织业在民国初期达到了自明代以来的全盛阶段。显著的标志就是进口洋纱与铁轮织布机的使用。洋纱代替了手工线,铁轮织机代替了木制织机,提花机也投入使用,生产能力成倍提高。这带动了印染业的大发展,出现了蚨丰、仝和、恩记、合记等大型工厂,涌现出王士颖(最早引进铁轮机者)、杨木森(最早制造铁轮机者)、李氏兄弟(最早引进染料者)、杨杏村(最早将产品销售国外者)等纺织业知名人士。使得高阳的纺织品不但数量惊人,而且质量上也达到了一流水平。铁机缎、锦地皱、国华绨、电丝葛所制样品,比起明清时期的土布要精细许多,花色品种不断翻新,深得百姓喜爱。
“来看这块布哇,我要把它卖呀,这是块青市布,颜色可够黑呀,怎么这么黑?气死黑敬德,赛过猛张飞,乌鸦满地落,小猪儿拱煤堆,打过三年铁,挖过两年煤,还当过四年煤窑大掌柜。它经铺又经盖,经蹬又经踹,经拉又经拽,经洗又经晒,真正高阳坯儿,件件都不赖。”据高阳县纺织商贸城管委会副主任赵学青介绍,民国时期高阳花布名扬四海,走俏国内外。各地布商高超的推销艺术,也逐渐形成了家喻户晓的《卖布谣》。
400年来,在高阳大地上,一代代纺织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不断更新设备,学习技术,与时俱进,造就了一批批驰名中外的优质品牌。
2020年4月26日至5月15日,高阳举办了网上中国·高阳毛巾节,销售额超过2.6亿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今,高阳县纺织行业,品牌优势强,产业群体大。有三利、永亮、智阳、瑞春4个中国驰名商标,17个河北省著名商标,14个河北省名牌和优质产品以及3000余家小微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