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身边的谋臣,他精通经史且善于谋略,以神机妙算和运筹帷幄闻名于世,经常有人将其比作诸葛亮。刘伯温一生为朱元璋出谋划策,为明朝建立做出的贡献数不胜数。不过,他没有居功自傲,在朱元璋一统江山后,找机会离开朝廷,归隐在民间。可惜的是,刘伯温这种居安思危,谨小慎微的处世方针,并没有传给子孙后代。刘伯温的次子刘璟见到朱棣后,因为说错了1个字,结果被朱棣打入死牢。
刘璟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他从小就喜欢读书,精通经典古籍,也喜欢谈论兵法和策略。公元1381年,温处叶丁香、吴达三起事,朝廷派兵前去平乱,期间刘璟运筹帷幄,借着这次战争展露了自己的军事才能。负责统领这支部队的唐胜宗,班师回朝以后,在朱元璋面前大肆赞扬了一番。当时,朱元璋非常高兴地称赞了一句:“璟,真伯温之子也。”此后,刘璟时常奉诏入京,对明朝皇室越来越忠诚。
后来,建文帝朱允炆从祖父手中接过皇位,他担心自己的地位被外地藩王抢走,很快就产生了削藩的想法。结果因为手段过激,引起了藩王朱棣的强烈反抗。原本大占优势的朱允炆,因为接连不断的昏招,白白浪费战机,让朱棣的实力越来越强。南京告急时,刘璟匆忙进京,一连贡献了16个计策,结果没有一个被采纳。随后,刘璟奉命跟随李景隆一起北伐,一路上又出了不少计谋,可李景隆始终不愿听从,最终败得一塌糊涂。
公元1400年,身患疾病的刘璟,拖着孱弱的身子进京,给朝廷献计献策。因为皇帝不愿听从,刘璟愤然弃官隐居故里南田。公元1402年,大获全胜的朱棣登基为帝,他知道刘璟是一个有能力的功臣元勋,于是派人将刘璟找来,想让他为自己效力。刘璟在建文帝那边尽管不受重视,可他对皇室的忠诚却没有降低,始终不愿意承认朱棣上位的合理性,也不愿意投靠到朱棣手下做官。
因此,朱棣几次下诏,刘璟都没有听从。最终,朱棣恼羞成怒直接派人将刘璟抓进京城,准备用软硬兼施的方式,逼迫刘璟屈服。古代的统治者,特别擅长用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对手下恩威并施。这个方法说起来老套,可用起来却很犀利,趋利避害可以说是人类的本能,大部分人都不会拼死抗争。朱棣没有想到的是,刘璟见到自己的后,非但没有屈服,反而连“万岁”都不愿意喊。
除此之外,刘璟还说了一句话:“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个‘篡’字。”朱棣始终认为,自己的皇位继承于朱元璋,根本不承认自己篡夺了建文帝的位置。为此,朱棣取得胜利后,极尽所能的破坏文献记录,抹除建文帝存在的痕迹。朱元璋的年号是洪武,他死于1398年,史称洪武三十一年。建文帝继承皇位后,更改了一下年号。结果朱棣强行取消建文帝的年号,继续使用“洪武”纪年,因此有了洪武三十五年的说法。
朱棣为了证明自己继位的合法性,甚至连死去几年的老爹都敢来出来当挡箭牌。刘璟的“篡”字,可以说是触犯了朱棣的逆鳞。紧接着,刘璟被朱棣打入死牢。或许是知道自己没有办法活命,刘璟当天晚上就用自己的发辫自尽了。直到崇祯皇帝执政时,刘璟才被追封为大理寺少卿。有人认为,刘璟坚决不向朱棣低头,是一种坚贞不屈的气节。也有人认为,刘璟是不识时务,认不清现实,死有应得。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