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明代建国前后,面临着内忧外患。尤其是要抵御原来的蒙古势力。为了保护国家安全,抵御外来侵略。明朝在长城的各个沿线设置了多个军事防御区,时人称为“九边”。九边在明朝的军事以及国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被称为是明朝的马奇诺防线。
九边的由来
关于“九边”的记载。不论是正史还是野史都有许多的记录,但是每种书籍的说法还各不相同。
在官方的《明史》中记载:刚开始设置了辽东、大同、宣府、延绥四个镇,后来又相继设置了甘肃、宁夏、蓟州三个镇,而后又在太原、固原设置了两个军事重镇,称为是“九边”。九边就是九镇,但是明朝在北方的军事沿线上还不止设置了九个军事重镇。
关于“九边”的说法是怎么来的呢?九边的具体设置完成是在明朝的嘉靖时期,这时的九边刚刚初步建立起来,于是就开始有了九边的说法,在明代的一些地图集中就有了“九边”的说法,《九边图论》就是这样的一本地图集,这本地图集受到了统治者的推崇,以至于推动了随后各类有关九边地图集的产生。
而后的《皇明九边考》,这本书选用了大量的军事资料,其中对于九边的记载更加的完善和成熟。这个本书的作者是魏焕,作者将这九边分为辽东四镇和宁夏三镇,也就是根据这这九个军事重镇设置的时间先后来设置的。此后的军事地理著作,例如《广舆记》、《纪国雄略》中都延续了《皇明九边考》中的说法。
到了明朝后期,九边的军事格局就出现了变化。《边镇地图》出版于万历年间,在这本书中提出了“大九边”的说法,这种说法与先前的两种提法又有了区别。“大九边”指的就是在北面的开平、兴和,在西面有甘肃和宁夏,在东面有辽宁和辽东。像开平、兴和、大宁就是这个本书中提出来的新观点。
在嘉靖中期,因为军事上的需要,还出现了九边十六镇以及九边七镇的说法,这就进一步完善了原来旧有九边的提法。但是因为九边的影响较大,所以我们一般都将明朝的军事重镇都称为是九边。
前五镇
辽东镇是在洪武七年设置,还有总兵在广宁城驻扎。在洪武十七年,朱元璋派遣了当时的大将徐达到辽东镇来核对将士。洪武二十年,在大宁设置了北平行都司,到了正统元年设置了御史督抚的文官来协助管理。
辽东镇所管辖的地方分为辽河以东的平原地区还有河西走廊。从如今的凤城市,向东一直到达山海关。辽东镇起到的军事作用不可低估,为明朝的军队提供的后勤的补给,这就保证了战争的开展。后来与清军的作战中,明朝丢掉了西面的重要崎岖,后来就形成了著名的关宁锦防线。
大同镇也就是古代的云中郡,因为特殊的地理原因,北方的少数民族很容易从这里进犯中原。所以,大同就是保护首都重要的军事要地。在明朝初年,在大同镇的东面和西面分别是大边和西边,而后又被舍弃。大同镇从东面的天城一直到达宣府镇。一共达到了六百多公里。
蓟州镇在永乐初年在此处设置了总兵官,在寺子谷驻守,到了景泰四年,又改到了三屯营城。成化年间设立了总兵官来驻守,成为了重要的军事重地。
宣府镇在最早的更替比较繁复,一直到了嘉靖时期才彻底固定下来。在明朝建立初年,在此地设置了北平行都司,到了明成祖永乐年间改为大宁都司。到了万历、嘉靖年形成了内边,也就是著名的“内三关”,分别是居庸关、倒马关、紫荆关。
延绥镇在明朝初年就是重要的军事重镇,因为在延绥镇驻守故名,后来又将地理位置迁到了榆林,所以又称为是榆林镇。在洪武年间在河套地区的北边东胜城,到了永乐初年,转移到了延绥。
延绥镇向北一直到榆林,东面一直到了黄埔川,向西一直到达宁夏的河套地区。在成化年间,在成化年间,延绥镇迁移到了榆林,还增加了三十多个营堡,一共达两千多公里。
后四镇
山西镇又称为是太原镇,还有一个称呼为三关镇。三关是指的哪三关呢?三关就是当时所称的外三关,分别是偏头关、宁武关以及雁门关。在宣德四年,在山西镇设置,总兵在偏头驻守。山西镇边长达200多里,从西面的阳河为西界,一直到楼口。在山西镇设有驻军。作为大同镇陷落后的第二道重要防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宁夏镇也就是古代的河西,在明朝初年,政府派何福作为当时的总兵。贺兰山作为宁夏镇重要的自然防线,可以防止少数民族从黄河向中原进犯。从东到西,一共有八百多里。
固原镇是开成县所在的地方,在弘治年间,设置了固原镇。长达兰州、会宁几千里的边界称为是“内边”,同宁夏的边墙“外边墙”合称作二边。
甘肃镇除了军事上起到重要的作用以外,还扮演了与西域经济往来的作用。在洪武年间,派了宋晟为总兵来驻守。到了正统年间,又在此地设置了文官。边长达到了800多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