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样嗜好品都有一个传奇的发源地,不论是茶叶、咖啡、可可、烟草,还是雪茄。
著名的“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当哥伦布来到新大陆的时候,这里并不是遍地黄金和香料的东方,但他看到了当地土著人吞云吐雾的奇景,看见了船员们在短时间内染上了烟瘾。于是,雪茄从美洲来到了欧洲,又从欧洲走向了世界,并且在一路的坎坷中渐渐成为了高品位生活的象征。
晒烟叶的场景
起初的雪茄并不是吸食的,美洲的土著人喜欢第一时间就把它们摘下咀嚼。后来,在宗教祭祀中,巫师们发现烟叶晒干、点燃后会有更浓郁的香味,吸食起来又过瘾,用在祭祀中更能增加神秘的视觉效果,于是在每次祭祀的乌烟瘴气中,从宗教领袖到平民百姓都染上了烟瘾。
最好的雪茄永远是手卷的
此后的四百多年里,雪茄在欧洲一直发展得很平稳,成为了贵族和王室炫耀身份的物件,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每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紧随其后的就是经济复苏。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快速消费品业开始迅猛发展,用机器大量生产的纸烟瞬间流行起来,由于成本低廉,售价便宜,易于推广,一下子就有了取代雪茄的势头。
而雪茄生产商的应对措施,就是将雪茄也进行机械化生产,这一举动使得一向用手工制作的雪茄品质大大不如以前。1929年到1933年,经济大恐慌来临,雪茄的售价开始大幅度下跌,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雪茄市场更是冷若冰霜。
丘吉尔在任何时候都叼着雪茄
但是雪茄的身影始终在人们的眼中,没有令它消失的原因,要归功于那些呼风唤雨的政客们。
二战时期丘吉尔那个经典的“V”字手势,就是长期夹雪茄造成手形,而他叼着雪茄指挥英国人民反扑德国人的伟业,无形中为雪茄做了一个很大的广告。有一段丘吉尔与蒙哥马利的对话十分经典:
蒙哥马利说:“我不喝酒,不抽烟,睡眠充足,这就是我保持百分之百的状态且捷报频传的原因。”
丘吉尔回敬道:“我嗜酒如命,很少睡觉,一支接一支地抽雪茄,这就是我保持200%的状态且指挥你获胜的原因。”
罗斯福最喜欢的雪茄牌子
对雪茄第一次灾难性的打击是在1959年。那一年,卡斯特罗推翻了巴蒂斯塔政府,古巴革命宣告胜利,古巴国内国外的一切资本都收归国有。当时在古巴的大多数雪茄厂都是由美国人开的,这些美国老板只能将雪茄厂搬回本国或者邻近的国家。在两国彻底翻脸后,美国人于1962年开始对古巴实行经济封锁,使古巴的雪茄不能合法出口到美国,失去了第一大市场的古巴雪茄遭受重创。
讽刺的是,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酷爱雪茄,他在签署雪茄封锁令的前夜,让白宫新闻秘书去为自己想尽一切办法搜罗雪茄。第二天,直到肯尼迪看见上千支雪茄已经放在自己面前时,才放心地签署了那张法令。
缺少了古巴雪茄的美国人只能把需求转向欧洲和其他南美国家,此时,全世界的雪茄客已经成了气候,雪茄品牌也开始百花齐放,其中有些品牌已经能与古巴最好的雪茄媲美了。而古巴虽然遭受了美国的经济封锁,但他们的高品质雪茄依然能出口到其他国家,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又被美国人买了去。
到了上世纪70、80年代,国际上突然刮起一股反烟的风潮,作为奢侈品的雪茄自然成了批斗的重点对象。那段时间的影视作品(包括动画片)中,反面角色和丑化的角色,嘴里总是叼着一根雪茄,令雪茄的形象一落千丈,雪茄貌似被打入了冷宫。
好在反烟运动一直没有成什么大气候,尝试戒纸烟的人有不少,但是真正的雪茄嗜好者是不以为然的。雪茄仍旧能在上层社会保有一定的地位,雪茄商们自然也不会放弃这批忠实的客户。
1991年,前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同盟也随之消失,古巴又失去了一大雪茄市场。随后的三年里,古巴的自然灾害又大大影响了雪茄的生产,一半的雪茄厂被迫停产。
一方面,古巴雪茄的灾难再一次成就了其他雪茄品牌的发展;另一方面,古巴雪茄的品质仍旧留在人们心里,并没有因为其稀有而改变,甚至加重了嗜好者们对它的怀念。上世纪90年代中期,雪茄文化开始复兴,就连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催生出了大批雪茄客。
当古巴雪茄从危机中恢复过来时,人们突然发现,身边来自世界各地的雪茄,已经汇聚成一种生活方式。而古巴雪茄,已经重新站在这种生活方式的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