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城浩然正气,被誉为文章节义之邦,科举史上出现罕见团体双连冠

2020-09-15 17:32:10 作者: 满城浩然正气

三、“理学之邦”

庐陵历史上产生了许多理学家,包括王守仁的众多弟子。“自王阳明讲学虔州(今江西赣州),邹文庄北面首事之,一时受业之徒三十余人。故良知之学,先良知学说有别于王门其他后学的独到之处,其中包含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积极内容,与王守仁的优国优民之心相仿。他说“近来得见吾之一心,当以天下为己任。不论出与处(不论外出还是在家),莫不皆然。”立足于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态度,他曾历年出游各地考察,用十年时间编绘了《广舆图》一书,成为我国第一部分省地图集。

安福王时槐、刘文敏、刘邦采,永丰聂豹、宋仪望,泰和欧阳德、胡直,吉水邹元标,永丰聂豹、宋仪望、刘霖,吉安县陈嘉漠等,对王阳明的心学思想都有继承丰富和发展。例如,胡直曾经拜欧阳德、罗洪先为师,以王守仁为宗,人称“庐山先生”。郭子章、廖同春、邹元标等皆出其门。

由于王守仁任庐陵知县时经常讲授“心学”思想,加上他众多高足弟子的广泛传播,王守仁的心学思想在庐陵地区成为一门显学,庐陵因此成为“理学之邦”。嘉靖五年(1526),王守仁的亲传弟子邹守益和刘邦采在安福建立了讲会组织—惜阴会,作为传播王守仁心学的讲坛,在传播“王学”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讲会隔月举行一次,每次五天。

安福和吉安等地的王门弟子闻风而至,浙中学派的钱德洪、王徽等王门高足也从浙江赶来参加。嘉靖二十八年(1549),邹守益作(惜阴会申约),对会友提出严格的要求。王守仁作(惜阴说)一文,对“惜阴会”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写道:“同志之在安成者,间月为会五日,谓之惜阴’,其志笃矣!”“知良知之运无一息或停者,则知惜阴矣;知惜阴者,则知致其良知矣。”就是说邹守益、刘邦采等人,其传播王学之志专一不变,了解良知运行规律是不停息的人,便知道爱惜光阴,爱惜光阴的人便知道如何实现良知。

王守仁任庐陵知县期间,曾经在吉安青原山净居寺讲学,邹守益等人前往聆听。为了传播王学,嘉靖十五年(1526),邹守益等人在吉安青原山创建在庐陵地区传播王学的机构—青原会馆。春秋两季,集合五郡学者于青原山聚会讲学,时称“青原讲会”。邹守益、罗洪先、聂豹、欧阳德等相继主盟,会讲于此。浙江钱德洪、王徽等人也率弟子来会。王时槐、胡直、刘文敏、刘元卿等人也相继来此会盟讲学。当权者为此而兴建了“传心堂”。万历年间,邹守益、刘同升等迁“传心堂”于青原山谷口之北,旁建九邑会馆,供庐陵、吉水、永丰、泰和、龙泉、万安、安福、永新、永宁等九县学者居住。

尤为可贵的是,庐陵地区还产生了许多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如吉水县杨万里,吉安县欧阳守道、文天祥,泰和县罗钦顺等,他们都主张“气”是世界的本原,万物的根本。杨万里认为,混沌的元气是宇宙万物的根源,阴阳二气的运动和相互作用,使宇宙万物发生变化。他主张物质是不灭的,“火托于薪而有质,薪化而质不化”。他看到了事物对立统一的规律,认为“天非和不立,物非和不立”。文天祥在宇宙论上,一方面继承朱熹的“理在气先”的思想,他说“未有物之先,而道具焉,道之体也;既有物之后,而道行焉,道之用也”。

另一方面,他把“元气”作为宇宙的本原,他说:“茫茫堪舆,块纪无垠,浑浑元气,变化无端。”文天祥认为这种气就是孟子听说的“浩然之气”,又叫“天地正气”,“况浩然者,乃天地正气”。它在天地间流行,便产生宇宙万物,人一旦察得这种“正气”或“浩然之气”,就能气贯日月,产生一种无比坚强的正义感和精神力量。因此其宇宙元气说,既具有物质性,又有精神性。文天祥还认为,道、天地、人都是变化不息的,他在《御试策》中说:“道之在天地间者,常久而不息”,“天地以此道而不息,圣人亦以此道而不息。”从而提出了“法天不息”的唯物主义思想,认为世界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人也应当自强不息,只有自强不息,才能立于天地之间而与天地并立。

庐陵地区人才辈出,史学名家众多。宋代是庐陵史学的繁荣时期,开宝五年至咸淳十年(972-1274),302年间共考中进士1207人。宋代吉州著名史学家有欧阳修、曾安止、杨万里、萧常、龙衰、罗泌等。明代是庐陵史学的鼎盛时期,有1115人考中进士,有13人高中状元。在这些进士与状元中,不少成为著名的史学家,如杨士奇、解解缙、曾桨等。庐陵被称为“江南望郡”,不仅因为山川灵秀,还在于杨邦乂、欧阳询、文天祥、刘球等忠节义士所表现的浩然正气。

庐陵人口大多是北方南迁的移民,具有开拓创新的传统。西晋的永嘉之乱、中唐“安史之乱”和唐末动乱、北宋靖康之难前后,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动乱之际,为躲避战乱,北方士族百姓纷纷向江南地区迁移,处于赣中腹地的庐陵,不断吸纳各方的移民。此外,

不少在吉安担任州、府、县官的北方人士,卸任后不回战乱中的原籍,喜爱庐陵秀丽山川,留居繁衍子孙。现在吉安大部分姓氏的先民,多是上述原因到庐陵定居的。明末清初,一部分在秦汉时从北方南迁闽、粤东南山区的“客家”后裔,沿着先祖南下的途径,逆向返回在赣中南山区定居,保存并光大了中原流风遗俗。史载庐陵地区“士食旧德之名氏,农服先畴之犬亩,流风遗俗盖庶几西京、成周之间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