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败,清朝外交官凭一己之力,组建大军,目标:反攻日本本土

2020-09-15 20:36:09 作者: 甲午战败,清

很多人都说,甲午战争是李鸿章以一人敌一国,这话有一定的道理。海上的北洋舰队和部署在朝鲜的陆军,都是李鸿章的淮军。所以,李鸿章一败,清朝也差不多也败了。

不过,把战败的责任都怪在李鸿章头上,也是不公平的。北洋舰队和淮军确实是当时中国最精锐的部队,他们都不行,其他人更不行。战争后期,日军攻入辽东,清廷调集了东北和京畿的几支主力部队反攻,照样被打了个稀里哗啦。

当时中日之间的差距是全方位的,不是靠李鸿章或某个人的力量可以弥补的。清朝的所有军队都还是封建军队,与近代化的日本军队相比,已经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失败是注定的。

道理虽然是这样,但局面也不是完全无法挽回,至少当时有很多人是这样认为的。朝野上下都献了不少计策,其中甚至有人建议反攻日本本土,来个围魏救赵,以解辽东危局。

这个建议可以说是脑洞大开,远远超出了清军的能力,大家都认为只是说说而已,没有实现的可能。没想到,有一个人不但将此计策付诸于行动,还差一点成功了。这位可不是普通人,他是清朝派驻英国的外交官——参赞宋育仁。

宋育仁在英国得知甲午的战况后,尽力争取英国对中国的支持,同时也在琢磨如何帮助祖国打击日本人。想到反攻日本本土这个计策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去实施。

依靠清军肯定不现实,宋育仁只是一个外交官,无兵无权,说话都没人听,根本不可能调动任何一支中国军队。也许是在英国呆的时间比较长,宋育仁对欧洲历史已经有了很深的了解,既然本国军队不能用,那就找雇佣兵啊。

欧洲有使用雇佣兵的传统,拿人钱财、替人打仗,只要付得起钱,哪怕跟自己的祖国开战,雇佣兵也没有心理障碍。近代以来,很多退役的欧洲军人都会跑到非欧洲国家当教官,或直接上阵,其实就是雇佣兵。

于是,宋育仁找到平素认识的英国政界人士,筹办起雇佣外籍军人的事情。巧合的是,宋育仁的上司龚照瑗刚刚回国述职,清朝驻英使馆由宋育仁代管。所以,英国人不知道这只是宋育仁的个人想法,便认真地操办起来。

在宋育仁的计划里,需要十艘铁甲军舰和两艘运输船,再加上2000名士兵,组成一支完整的军队。能不能打到日本本土先不管,船和士兵倒不是问题,已经有人帮宋育仁联系了澳大利亚方面,雇佣军团随时待命,只缺一样东西就可以出发,而缺的是钱。

宋育仁自己肯定没钱,月薪才几个英镑,只够养活自己,想要支付雇佣军的工资,还有买军舰,想都不用想,那怎么办?宋育仁有办法,贷款!

宋育仁凭着自己外交官的身份,谎称自己有秘令,然后通过关系找到英国银行,居然借出了三百万英镑。1895年的三百万英镑,换算到现在,将近有十亿。

三百万英镑里面,有两百万是用来买军火和雇人的,剩下的一百万是作战经费,想得倒挺周到。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宋育仁的雇佣军还真有可能组建起来,杀奔日本而去了。

就在这时,龚照瑗回英国了,得知此事后连忙叫停。这事已经闹得这么大,根本瞒不住人。私自组建军队,还想打到日本去,这胆子也忒大了吧。

最终宋育仁的反攻计划没有成功,中国第一支外籍雇佣军团没有投入战斗便夭折了。不管怎么说,宋育仁的谋划和执行能力都是没问题的,爱国之心更是让人感动。

退一万步说,如果宋育仁的计划真成功了,那么能不能扭转战局呢?恐怕很难。日本海军的实力在亚洲排名第一,在世界上也排得上号,仅凭临时组建的雇佣舰队,根本不可能击败日本联合舰队。

而且仅靠海军也是不够的,日军已经动员起数万陆军,整个国家都转入了战时机制。不会因为雇佣军的出现而改变既定政策。一旦日军发现雇佣舰队,必然会集中军力进行打击。

至于英美等国的态度,只要看雇佣军都是澳大利亚人就知道了,他们是不想参与的。事实上,英美等国在甲午战争中,是暗中站在日本一边的,不会帮助大清国。

【参考文献:《清史稿》、《甲午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