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一年中三伏天最热,古人怎么推算三伏天

2020-09-16 13:23:16 作者: 三伏天指的是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和处暑当中,是一年中平均气温最大且又湿冷、炎热的日子。说白了的“三伏天儿”,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之中最火的一段时间。能够 那样了解:“伏”便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适合动。

可是三伏天往往称作“伏”,是由于也是有许多 严寒要素以内。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火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测算的,大概处于阳历的7月中旬至八月中下

民俗有句俗话说得好︰「冷在三九,热在三伏。」意思是说,一年中最亮的情况下是三九天,最火是三伏天。那麼,为何一年中最火的日子称之为「三伏天」呢?

据《史记.秦本纪》中载︰「秦德公二年,初伏,以狗御蛊。」南朝宋裴骃《集解》引孟康曰︰「六月伏日初也,周时无,到此乃有之。」另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曰︰「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而为,故云初伏。」由此可见,伏日的叫法有悠久的历史,最开始是来源于秦朝。

除此之外,三国魏张揖《广雅.释诂四》曰︰「伏,藏也。」及《广韵》:「伏,匿藏也。」它是古人对「伏」的表述,那麼什么叫「伏日」呢?有二种叫法。

一说是,据《历忌释》上记述︰「伏者何也?金气伏藏之时也。四时新陈代谢,皆以相生相克:立春木代水,水生木;小暑火代土,木生火;霜降水代金,金生水;对于寒露以金代火,金畏于火,故至庚日必伏,庚者金,谓之伏也。」此说成以「五行生克」与「四季」转变之道为根据。

依据五行学说,古人觉得春属木,夏属火,秋属金,冬属水,四季交替循环系统。因而,春分为春之木代冬之水,水生木;小暑为夏之火代春之木,木生火;霜降为冬之水代秋之金,金生水,这般循五行相生。在其中唯一不一样的是寒露,夏属火,秋属金,故夏、秋的工作交接非五行相生,只是相冲,便是火克金,又庚属金,因此到庚日便是金气要埋伏的日子,「伏日」之说从而为之。

也有一说,南朝宋裴骃《集解》引孟康曰︰「伏者,隐伏避盛暑也。」觉得皇历六月,更是一年中更为炎热季节,劝人在这里段日子隐伏消夏避暑,故名「伏日」,此说简易易解。

那麼古人如何测算三伏天?

三伏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约在阳历七月中下旬至八月中下旬中间。从小暑后第三个庚日起,每十日为一伏,分成初伏、中伏、末伏。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与大暑中间,是一年中平均气温最大且又湿冷、炎热的日子。太阳光直照的日子并不是一年中最火的,当小暑后,每日路面消化吸收太阳光的热气多,释放的热气少,地表面的热气就愈来愈多,也就一天比一天热,进到三伏后,地表面积累的热气做到高峰值,因而气温就最火。

古人应用天干地支与十二地支般配的「干支纪日法」来记日子,每到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庚」在十天干总排名第七个,庚日每十天反复一次。因而,自小暑刚开始,第三个庚日称之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此即「三伏」。如《阴阳书》中载:「从小暑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立秋后初庚为后伏,此谓三伏。」

一般 初伏、中伏、末伏各为十天,但小暑与寒露中间出現四个庚日时,中伏为十天,出現五个庚日则为二十天。故中伏至末伏有时候十天,有时候为二十天,而初伏、末伏都为十天。这三个伏日、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火的三十天,故又称为「三伏日」、「三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