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之战,诸葛亮火攻司马懿,为何天降大雨后阻止部下用箭射杀?

2020-09-16 21:33:03 作者: 渭水之战,诸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平庸,不免于下流矣。——诸葛亮

三国是中国历史上得风云时代,有无数英雄豪杰都想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分这天下一杯羹。都说的人才者得天下,像诸葛亮这样的谋士就是诸国都想争取的对象。可诸葛亮本不屑入仕,却因为欣赏刘备的人品,加上经不住刘备的再三请求才决定来到蜀汉帮助刘备匡扶汉室,才使得蜀汉的力量壮大割据一方。

在后世的《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将诸葛亮神化为智慧的化身,与他旗鼓相当是魏国的军师司马懿。两人相爱相杀缠斗了一辈子,虽说司马懿有非常有谋略,面对却总是棋差一着。可是两人打最后一仗时却是司马懿占尽先机,而诸葛亮遗憾一生,这又是为何?三国魏、蜀实力分析.

魏国占尽天时,曹操在位时挟天子令诸侯,占尽中原各地,算是正统的中国,因而诸葛亮致死也要北伐夺回中原宝地。蜀国占人和,刘备是皇室子孙仁义之师,身边有大批谋士和武将追随。后有居于蜀地,李白有诗,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可见蜀道是天然的地理保护屏障。从自然条件来说两方是势均力敌。

从兵力上看,魏国从来都是三国中实力最为强劲的一国,且采用屯田制,将士兵农人合二为一,迅速扩张了军队的数量。而蜀汉刚刚征战完南方诸国,不但国土面积有所增加,粮草得到补给,也使得士兵作战越战越勇。诸葛亮决定一举北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随即开了五次北伐。

诸葛亮善用兵法,蜀汉士气高涨,因此曹魏军队几次被蜀汉军队打压,丢掉了武都阴平两郡之地。此时司马懿也意识到了危机,加紧时间训练,召集人手调配粮草,把攻过来的蜀兵攻回去,勉强才保住这一方领土。然而长期的战争使得士兵们都疲乏,于是来来回回,并没有西风压倒东方或东方压倒西风。而诸葛亮却觉得自己不能再等了。北伐之争的"核心"

到了第五次北伐之时,诸葛亮已经是垂暮之年的老人了。可是此时蜀汉的老牌谋士和将领已是老的老,卒的卒,而并没有合适的人可以接替诸葛亮进行北伐事业。诸葛亮虽然生者病,却生怕出师未捷身先死,怕辜负先王的嘱托。于是硬撑着也要把这次战争打完。

一场战争能够胜利的关键在于粮草。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蜀汉本也算是富庶之地, 成都被称为天府之国,修有都江堰,可以做到水旱从人,百姓不知饥馑。可是连年的征战与北伐迅速的消耗了蜀汉的国力。此时并不是北伐的最好时机。反观曹魏本就是守家在地,不必舟车劳顿,奔赴战场,不但军队数量大,而且精气神十足。这个开始就能望见失败结局的战争,但诸葛亮依旧决定前往。天不与襄助,何必强求

在第五次北伐的春天,诸葛亮和司马懿在渭水河畔相遇了。司马懿手握重兵,气势恢宏。诸葛亮也毫不慌乱,排兵布阵都有条不紊。蜀军的战鼓已然敲响,可魏国的士兵却迟迟不肯应战,这让诸葛亮有些不解。但诸葛亮深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于是他对着司马懿辱骂呵斥,甚至给司马懿送来女人的衣服,可是司马懿就是按兵不动。

不应战,即使再好的排兵布阵都无济于事。诸葛亮十分苦恼只能,推着车子四处张望寻找有利的作战地形和作战时机。在渭河旁巡视许久之后,终于让诸葛亮发现在渭水之南有一个河谷,在那里进行火攻定然能将魏军团团围住,不得脱身。便让士兵在这里埋下火药放上干柴,让大量的魏军不战而败。等一切都准备好了,诸葛亮就假意派兵与魏军征战,佯装失败再趁机诱敌深入。

打了胜仗的司马懿有些飘飘然,他以为自己抓住了诸葛亮的痛脚,找到了蜀军的大后方,殊不知,诸葛亮已经布好陷阱,等着他来跳。待司马懿冲进谷中,满天的火把奔涌而下,打了司马懿一个措手不及。地下的火药与柴火遇上大火瞬间烧成一片火海。正当司马懿无路可退,不知所措。蜀军将士齐声欢呼之时,意外却发生了。

突然天降狂风,豆大的雨点拍打着地面,倾盆的大雨将那火海熄灭,司马懿也得到机会逃出大火的包围圈。眼见大火被灭,司马懿出逃,蜀军将士那里坐得住,他们献策此时利用地形优势放箭攻击也能截断魏军的路线。诸葛亮却不同意。首先此时蜀军将士并不如魏军多,硬碰硬占不到便宜。其次他稳妥的火攻都没成功定是天不助我,定然是没机会胜算,也就放过了司马懿。却没想到这是他们最后一次交手,之后诸葛亮便在行军途中病逝了。结语

古时两军作战,总是相信天命,因此错过了很多可以取胜的战机。诸葛亮放过司马懿本以为是天意其实只是一个简单的物理知识。诸葛亮选择在河谷放大火势必会引起热空气上升与高空冷空气形成对流,形成云朵,引起大雨。

虽然有些传奇色彩,但司马懿在这场战役中活了下来,也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司马懿的长寿让司马家族的兵力和经济得到发展,也为后世司马家族夺得曹魏政权建立晋朝打下了基础。而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天下也随着晋朝的建立重归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