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张良(二),拾履遇奇缘,从人到神的华丽转变

2020-09-16 20:37:00 作者: 名将张良(二

<接前文>

前文《名将张良,在成为刘邦谋士前,竟然是个刺客》说,张良在刺秦以后,在下邳躲藏。

秦始皇哪边,搜了一段时间,也没有抓到张良他们,也就放松了,不再搜捕。继续做自己的游玩事业。

张良也就在下邳住下,一住好几年。

有一天,他在城边的一座桥上闲逛。遇到一个老人,走到了张良跟前。

粗看老人穿的是一般的粗布麻衣。除了老,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

但这个老头走到张良的跟前时,忽然一个闪足,把自己的鞋子给踢掉了,掉到了桥下。

鞋子掉了,这也正常,但这个老头接下来的举动,让张良着实吃惊。

老人指着张良说:“小子,给我下去把鞋捡上来。”

张良这气就不打一处来,哪有你这样的,你自己把鞋掉下去,自己不捡让我捡,就算让我捡吧,你好歹给个舒服话啊。这不是找揍吗?

但转念一起,算了,一个疯老头,我也懒得和你计较。再说了,自己一个逃犯,也犯不上在这里惹事,让大家都认识我。

于是,张良就到桥下给老人把鞋给了回来。

鞋子是捡回来了,但是老人却不罢休:“小子,给我把鞋穿上!”

哎呀,这老头是要疯啊,捡回鞋子不算,还让人给穿上,那有这么欺负人了。

张良在心里把老头祖宗十八代问候了好几遍,但最后还是忍住了。

鞋都捡了,念在这人是个老者,就当是自己的爹了,穿就穿吧。

于是,张良跪在老人跟前,给老人穿上了鞋子。

张良本来想,这就行了吧。

结果,老人还没完,刚一起身,又把鞋给弄掉下去了。

再次指着张良说:“小子,给我下去捡鞋!”

张良的气在胸口翻涌,半天没缓过劲来,但最后还是忍住了。下去把鞋捡了上来。

老人再次要求把鞋穿上。张良耐着性子,再次跪下给老人把鞋穿上了。

这回应该完事了吧。

不行,还没完,老人又一次把鞋踢到了桥下。事不过三,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都不禁想说,老人家,你这就有点过分了吧!

遇到这样的一个人,张良实在无奈之极。

不等老头要求,自己默默的下去给他把鞋捡了回来,然后再次跪那给老人把鞋穿上。反正已经穿过两回了,再穿一回又何妨,我看你老头表演到什么时候?

这一次以后,老人终于停止了表演。啥也没说,走了。

张良看着老头的背影走远,无语呆立当场,半天回不过神来。

不一会,老人又走了回来,直奔张良而来。唉啊,我的天哪,张良的心提到了嗓子眼里,这是要跟我碰瓷啊。老人家,你能不能别可我一个人坑啊。

老人来到张良面前,定定的看着张良许久,说:“你这个孩子不错,值得教导。你五天后的早晨,再来这里,我老人家有话对你说。”

张良一听,有点愕然,转折来的有点快啊。张良有点不知所措,莫名奇妙的就给老头再次下跪拜了拜:“好的”。

五天后,天刚亮,张良就出了门,心怀激动的来到了桥上,想看看这老头要给自己传授什么武功秘籍。

结果,他到了桥上,发现,老人已经在桥上了。

老人很生气:“你小子,和老人约会,竟然迟到,这是啥情况?” 这里的约会和我们现在的约会有一些意义上的差别了,这里的约会很单纯,就是相约见面的意思,哈哈。

张良有点无语,这挺早了啊。

老头生气的走了,和他说:“给你个机会,五天后,我再来这里找你,这回你可别比我晚了啊。” 张良诚惶诚恐的答应了。

又过了五天,这回张良学精了,鸡一叫,天还没亮,就出发了,等到了桥上,又一次傻眼了,老人又已经先到了。

老人又一次生气:“你小子又来晚了,为啥?”

张良无话可说,看来,这老人家是故意的啊。

老人走了,再次和他说:“再给你一次机会,五天后。。。”

张良心说,不用你说了,我明白,五天之后早晨再来,别比你晚了,你放心,我这回,前一晚就住桥上,我就不信,还能比你晚了。

又过了五天,不到半夜,张良就赶去了桥边。果然,老人还没来。等了好一会,老人慢悠悠的走来。这回可比他早了,他应该没啥可说的了吧。

老人这回果然笑眯眯的,没有再生气,高兴的说:“孺子可教也。”

于是,从怀里掏出了一套简册,郑重的送给了张良,告诉张良,“读了这本书,就可以给皇帝当老师了。相信我,认真读过以后,不出十年,你必定会发迹。十三年后你可以到济北来见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

说完就走了,这以后,张良再也没有见过这个老人。

张良带着简册回家,一看,竟然是《太公兵法》,当年辅助周武王建立周朝的太公留下来的啊。这可是不世出的好书啊。

张良得《太公兵法》后,刻苦钻研,最终得悟正道,也即将开启一段新的人生旅程!

<待续>

题外话:

史记上记载的是张良拾履,就一次。但是后来呢,很多小说,故事,或者戏剧,为了增加戏剧性,都改编成了三拾履。

另外,拾履授书这个,也是经不起推敲的一件事,首先,《太公兵法》是战国时期的后人托姜子牙的名写的,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流传很广了,苏秦就曾学习过。现代考古挖掘也是出土过《太公兵法》的竹简。证明汉代流传很广。黄石公后来留世有《黄石三略》,为啥不给张良这个,却给《太公兵法》值得怀疑。所以,张良极有可能是自己早已习得太公兵法,在此不过是借一个神道的说法,给自己打一个神的光环,以此来提高自己。而后来的刘邦呢,也需要一个神来给自己镶门面。所以呢,共同的利益,使得双方有了共同的行动。张良乐得做一个让人供奉的神,刘邦也高兴的供着这个神,给自己撑门面,糊弄世人。当然了,黄石三略,其实也有可能是张良传下来的,或其他后人托名而成的。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