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故事 | 军民鱼水情深重——蓟县人民支援抗战的故事

2020-09-16 22:39:38 作者: 抗战故事 |

图文编辑 | 自然

在盘山抗日根据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盘山打仗靠三多:石多,洞多,干妈多。”朴素的语言,道出了盘山人民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子弟兵的血肉联系。

1943年至1944年间,日军对抗日根据地先后发动五次“强化治安运动”,实施“烬灭作战”,推行“三光”政策,在蓟县一带制造无人区。为保存实力,配合抗日活动的开展,蓟遵兴(蓟县、遵义、兴隆,下同)联合县县长贺年率领县政府机关转移到山区,办公地点就选在了蓟县下营镇道古峪村村南崖壁上的一处天然石洞里。这个石洞有上、下两个洞口,上边洞口通到山顶,下边的洞口在石崖上。这里既是贺年的办公室又是居住地,抗战期间蓟遵兴联合县的多条政令,就是从这里发出的。

1944年12月5日,天降大雪,贺年给各村紧急布置了这样的一个任务,“于降雪之后将各村与村之间大小道路扫净以利行军”。由于担心部队转移信息被泄露出去,保障部队的安全,他特地交代村民:“不要暴露为军队扫雪而是各村之间清洁工作”。

在蓟州盘山九华峰下冰凉峪深处,有一个冰凉洞,这里曾庇护盘山民兵班的10位战士躲过敌人的扫荡。1942年,日本侵略者调集大批兵力疯狂扫荡盘山,将这里划为无人区。联合村村民丁福顺等10个民兵组成的盘山民兵班,配合八路军游击队坚守盘山。他们以钢铁般的意志,打退了敌人的一次次进攻。

1942年冬天,一场大雪降临,敌人趁机搜山,民兵们每人带了三斤炒米和几块冰,转移到盘山冰凉洞里,与敌人巧妙周旋。因为冰凉洞里环境狭窄,民兵钻洞后只能躺卧而不能坐立,就这样,他们在洞里坚持了七天七夜,直到大雪融化。

图片说明:1945年5月,冀热辽军区第十四军分区在平谷县刘家河召开抗日群英表彰大会,盘山民兵班全体战士被授予“民兵英雄”的光荣称号。图为盘山民兵班全体战士合影。

在蓟县砖瓦窑村,有一位杨妈妈,当地的八路军战士亲切地称呼她“八路军妈妈”。抗战期间,不知有多少八路军战士在杨妈妈机智的掩护下脱险,又有多少伤病员在她的精心救治下痊愈。一次,一个八路军战士为躲避敌人追捕,跑进杨妈妈家里。杨妈妈一面拉过被子盖住来不及换下军装的战士,让他假扮成自己病重的儿子;一面挖出烟袋锅中的烟油抹在眼上,热辣的烟油瞬时令她泪如雨下。这时,敌人闯了进来,杨妈妈“哭”着说:“老总们,可别进来啊!我儿子快不行了……老总们看着丧气。”敌人看到杨妈妈一把鼻涕一把泪,怕是什么传染病,连忙捂着鼻子离开了。

图片说明:杨妈妈和她救护过的八路军小战士。

在蓟县下营镇道古峪村,有一位为掩护地下党员挺身而出的姑娘王蕴芳,她冒死“认夫”的故事至今为人传扬。1942年3月,300多日伪军到道古峪村“扫荡”,将全村100多名男女老少赶到山下河边,逼着村民指认家人,凡无人指认者,皆视为八路军。危急情况下,眼看一名叫王耑的地下党员无人指认,18岁的村民王蕴芳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她立即跑回家,拿起剪刀剪掉了未成家少女都会留的长辫子,梳扮成已婚妇女的模样,冲回敌人的包围圈,对王耑说:“回家吧。”王耑随即心领神会,随王蕴芳安全离开。后来,王蕴芳决定追随王耑走上革命道路,二人结成了伉俪,成为当地的一段佳话。

图片说明:王蕴芳和丈夫王耑。

蓟县等地的人民群众还经常为八路军带路,不辞劳苦地为八路军和游击队运送军粮,救护伤病员,盘山抗日根据地的妇女也纷纷组织起来,纺纱织布,支援前线。青壮年积极参军参战,上阵杀敌。人民群众对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的鼎力支持,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片说明:为支援抗战,蓟县青壮年踊跃报名参军,壮大了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这张照片记录了母送子、妻送夫上前线的动人场面。#抗日战争#盘山#八路军收藏

1942年冬天,一场大雪降临,敌人趁机搜山,民兵们每人带了三斤炒米和几块冰,转移到盘山冰凉洞里,与敌人巧妙周旋。因为冰凉洞里环境狭窄,民兵钻洞后只能躺卧而不能坐立,就这样,他们在洞里坚持了七天七夜,直到大雪融化。

图片说明:1945年5月,冀热辽军区第十四军分区在平谷县刘家河召开抗日群英表彰大会,盘山民兵班全体战士被授予“民兵英雄”的光荣称号。图为盘山民兵班全体战士合影。

在蓟县砖瓦窑村,有一位杨妈妈,当地的八路军战士亲切地称呼她“八路军妈妈”。抗战期间,不知有多少八路军战士在杨妈妈机智的掩护下脱险,又有多少伤病员在她的精心救治下痊愈。一次,一个八路军战士为躲避敌人追捕,跑进杨妈妈家里。杨妈妈一面拉过被子盖住来不及换下军装的战士,让他假扮成自己病重的儿子;一面挖出烟袋锅中的烟油抹在眼上,热辣的烟油瞬时令她泪如雨下。这时,敌人闯了进来,杨妈妈“哭”着说:“老总们,可别进来啊!我儿子快不行了……老总们看着丧气。”敌人看到杨妈妈一把鼻涕一把泪,怕是什么传染病,连忙捂着鼻子离开了。

图片说明:杨妈妈和她救护过的八路军小战士。

在蓟县下营镇道古峪村,有一位为掩护地下党员挺身而出的姑娘王蕴芳,她冒死“认夫”的故事至今为人传扬。1942年3月,300多日伪军到道古峪村“扫荡”,将全村100多名男女老少赶到山下河边,逼着村民指认家人,凡无人指认者,皆视为八路军。危急情况下,眼看一名叫王耑的地下党员无人指认,18岁的村民王蕴芳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她立即跑回家,拿起剪刀剪掉了未成家少女都会留的长辫子,梳扮成已婚妇女的模样,冲回敌人的包围圈,对王耑说:“回家吧。”王耑随即心领神会,随王蕴芳安全离开。后来,王蕴芳决定追随王耑走上革命道路,二人结成了伉俪,成为当地的一段佳话。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