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不仅充满历史错误,还把对父亲的“爱”曲解为“孝”

2020-09-17 22:38:03 作者: 《花木兰》不

由此可见,木兰是拓拔鲜卑国家的鲜卑人。在电影《花木兰》中,没有明确讨论木兰是不是汉人。但整部电影都以木兰是“中国人”为定位。而“中国人”在这种《花木兰》的语境中和“汉人”无异。电影更直接点出《花木兰》的汉人定位,还在于其对木兰的刻画,非常强调一个“孝”字。其中最突出的是,在结尾,皇帝封赏了一支写有“忠勇真孝”的长剑给木兰。根据报导:“新版进一步调整了木兰的传说,以动画原片未有的方式烘托孝道的美德。”

这种调整是刻意的。据伊利诺伊伊大学教授Lan Dong(显然是个华裔)的说法,《木兰诗》本身是强调了木兰的孝顺。她还撰写了一本有关花木兰在中国和美国影响的书,批评迪士尼最初动画版《花木兰》的中心思想改变了,因为那部片子主要强调了主人公努力寻找自我的过程,而没有强调孝道。

据说 ,迪士尼出于更好地适应中国市场,迎合“中国价值观”,于是新版本中才特别烘托出“孝道的美德”。而这在1998年的动画版中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然而,Dong的这种说法完全错误。“孝”是汉人中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忠和孝,一个用于国家,一个用于家族,强调的是上下高低的顺序,以及依赖这个顺序而建立的秩序体系。忠和孝的核心思想就是顺从,即“孝顺”的“顺”,是小辈和下级顺从老一辈和上级。没有这个“顺”,就无法稳固这套秩序体系。

作为一个鲜卑人,木兰心目中很可能根本没有这个“孝”字。那么她为何还要代父出征?这是因为“爱”,而不是“孝”。

出于关心家人的“爱”是普世价值,它和汉人儒家价值观中的“孝”存在表面上的相似,容易令儒家思想信奉者轻易地把对家人关心都说成是“孝道”。然而,“爱”并没有“顺”的意思。同时,“爱”强调的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爱,也可以不爱;而不是社会强加的“不得不孝顺”的道德社会责任。把“爱”说成“孝”,不过是张冠李戴而已。

很显然,《花木兰》对“木兰从军”这个故事做了双重改动。第一转移了时空;第二改变了主人公木兰的民族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