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没存在感的皇帝,在位仅6年,却赚回全世界三分之一的白银

2020-09-17 22:36:25 作者: 明朝最没存在

提到明朝,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硬气,特别是那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让许多人对明朝产生了一种由衷的敬佩。再加上太祖朱元璋得国之正,所以推崇明朝的后人也有不少。但提到明朝的皇帝,却让人多少有些一言难尽,几乎各有各的特点。最奇葩的莫过于沉迷修仙的嘉靖和痴迷木匠的天启,除此之外还有给自己封将军的正德、在位一个月嗑药把自己嗑没的泰昌。相比起这些爱折腾的皇帝,大明十六帝中最没存在感的,莫过于隆庆皇帝穆宗朱载坖(jì)。

朱载坖的老爹是在位45年的嘉靖、儿子是在位48年的万历,在位只有6年的他夹在中间,没有存在感也就不足为奇了。除此之外,他的名字中的这个生僻字,许多人都不知道怎么读。说到他的名字,史家也曾闹过大笑话。在《明实录》中可以找到这样一段记载:“上命皇第三子名载坖,第四子名载圳”。在嘉靖、隆庆两朝的其他记载和朝鲜的史料中,他的名讳也是“载坖”。万历年间有个叫卢翰的文人在着《掌中宇宙》时,误将他的名字误写成了“载垕”,后来的《皇明史概》和《国榷》等书作者也受其影响,写成了“载垕”。等到清朝修编《明史》时,也写成了“载垕”。

史书中所记载的人物都是贵族官僚,堂堂一国之君,居然连名字都会被后人搞错,这也侧面反映了穆宗皇帝的存在感有多低。朱载坖是嘉靖皇帝的第三子,按照长幼顺序,本来是与皇位无缘的。奈何两个哥哥命不好,没能熬过老爹嘉靖。其中老大朱载基出生不到两个月就夭折了,老二朱载壡在11岁时被册封为太子,只要不出现意外就会是下一任皇帝。可是这位太子爷在当了两年储君后,却不幸去世了。于是老三朱载坖成为了嘉靖帝最年长的儿子,按说轮也该轮到他了。

可是老爹嘉靖帝并不怎么喜欢他,反而更青睐老四朱载圳。再加上前任太子的悲剧,嘉靖迟迟不愿确定新任太子,这也使得大臣们开始在两兄弟之间押宝站队。拥立裕王朱载坖的代表人物有内阁次辅徐阶,拥立景王朱载圳的则有首辅严嵩。朱载坖自知不得父亲喜爱,因此一直小心谨慎,生怕让别人抓住把柄。丢皇位事小,丢了小命事大!反观景王朱载圳,仗着父亲的宠爱,一直行事高调,早早地做起了皇帝梦。然而储君一日不立,国本一日不稳,朝野之间也对比议论纷纷。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景王朱载圳去世,裕王朱载坖作为嘉靖帝唯一的接班人成为了实际上的储君。次年嘉靖帝驾崩,裕王朱载坖即位,改元隆庆。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先二哥朱载壡薨逝到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成功接班,朱载坖战战兢兢活了17年。这17年也正是他的青年时期,迷信“二龙不相见”的嘉靖对他非常冷漠,这也导致了朱载坖非常的不自信、怯懦和沉默寡言。也正是由于这一种性格,导致他在当了皇帝之后,也没兴趣干那些出格的事。

用现代的话来说,明穆宗朱载坖就是个彻头彻尾的“老实人”,但老实并不代表没能力,更不代表没作为。朱载坖即位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嘉靖朝因言获罪的臣子平反,纠正嘉靖帝的弊政。为了减轻百姓负担,朱载坖下令免除次年一半田赋及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以前的所有欠赋。朱载坖令徐阶、李春芳、高拱、张居正等人组阁,解决了南方的倭患和北方蒙古的威胁。为了发展民间经济,朱载坖还废除了海禁,支持私人从事海上贸易,史称“隆庆开关”。

有学者统计,从隆庆元年(1567年)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通过海上贸易流入大明的白银总数约为3亿3千万两,大致相当于当时全世界生产的白银总量的三分之一。朱载坖打破祖制的这一政策,为大明帝国创造了大量的财富,让后来的万历首辅张居正推行改革,有了扎实的经济基础。隆庆开关在中国历史在是浓墨重彩的一笔,甚至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不应该是设定为后来的鸦片战争,而应该是这一历史事件。但即便隆庆开关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本本分分的隆庆帝朱载坖本人,依旧在历史长河中默默无闻。#嘉靖#皇帝#明穆宗收藏

史书中所记载的人物都是贵族官僚,堂堂一国之君,居然连名字都会被后人搞错,这也侧面反映了穆宗皇帝的存在感有多低。朱载坖是嘉靖皇帝的第三子,按照长幼顺序,本来是与皇位无缘的。奈何两个哥哥命不好,没能熬过老爹嘉靖。其中老大朱载基出生不到两个月就夭折了,老二朱载壡在11岁时被册封为太子,只要不出现意外就会是下一任皇帝。可是这位太子爷在当了两年储君后,却不幸去世了。于是老三朱载坖成为了嘉靖帝最年长的儿子,按说轮也该轮到他了。

可是老爹嘉靖帝并不怎么喜欢他,反而更青睐老四朱载圳。再加上前任太子的悲剧,嘉靖迟迟不愿确定新任太子,这也使得大臣们开始在两兄弟之间押宝站队。拥立裕王朱载坖的代表人物有内阁次辅徐阶,拥立景王朱载圳的则有首辅严嵩。朱载坖自知不得父亲喜爱,因此一直小心谨慎,生怕让别人抓住把柄。丢皇位事小,丢了小命事大!反观景王朱载圳,仗着父亲的宠爱,一直行事高调,早早地做起了皇帝梦。然而储君一日不立,国本一日不稳,朝野之间也对比议论纷纷。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