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冷兵器中,弓弩几乎可以说是威力最大的武器,杀伤了无数士兵,在古代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毕竟是远程兵器,有先发的优势。在三国时期,蜀汉仅仅占有益州一州,对南中地区的控制也不算太牢固。人口资源远远落后于曹魏和东吴。没有人口就没有兵源,没有兵源导致蜀汉军力弱小。蜀汉灭亡时举国之力只有十万左右士兵,而曹魏仅西线投入作战的兵力就超过十八万,两个国家的实力差距可见一斑。
为了提升蜀汉军队的战斗能力,蜀汉在装备改进上花费了很多心思,当然也包括在冷兵器中占有独特地位的弓弩。蜀汉的制弩技术十分发达,包括大名鼎鼎的元戎弩;蜀汉有至少两支专门负责射击的部队(至少从名字来看是这样的),利用弓弩作战也有不错的战绩。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件事。
蜀汉的两种弓弩——元戎弩与蜀侧竹弩
元戎弩就是诸葛连弩。连弩顾名思义,当是可以连续射击的弩具,连弩并不始于三国时期,历史非常悠久,至少在《墨子》中已经有连弩的记载。诸葛亮是对连弩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损益连弩,谓之元戎",就是元戎弩。元戎弩以铁为箭,每根铁箭长八寸,一次可以击发十支铁箭,具体是一起发射还是连续发射还有争议,不过仍然可以看出它的威力。
曹魏发明家马钧得到过诸葛连弩,认为还有改进的余地,可以增强五倍以上的威力。不过马钧的军事发明在曹魏并不受重用,改进诸葛连弩的计划应该也是没有通过。总的来说诸葛连弩应该是三国时期最为著名的弩具,威力也十分可观。
除了诸葛连弩以外,蜀汉还有一种弩具,被称为蜀侧竹弩。关于蜀侧竹弩的记载非常有限,在《晋书·陶璜传》中有一处记载,也是只提到名字而已。在三国时期后期,西晋与东吴之间有一场旷日持久的"交州之战",这个说起来比较复杂,大概就是东吴所控制的交州的一部分倒向西晋,东吴收复交州的一场战争。
投降西晋的蜀汉故庲降都督霍弋曾派遣杨稷、毛炅、孟干、爨能、李松等人从南中到交州与东吴作战,"交州之战"结束后毛炅被杀、杨稷病死,孟干等人被孙皓下令流放海隅。孟干等人不愿意被流放,打算投奔西晋,于是自称能够制作蜀侧竹弩(名字或为侧竹弩),被孙皓留在作部,最后还是逃到西晋。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两点,第一蜀侧竹弩很好用,否则不会受吴人的喜爱;第二东吴做不出来,似乎有一层技术上的壁垒。
蜀汉的两种射击为主的部队——连弩士与猎射官
三国时期是以战争为主的时代,很多所谓的特种部队在后世也是津津乐道。其中有些军队可以说是特种部队,比如披甲率极高的"陷阵营";从百人将中挑选出来的全员精锐的"虎豹骑",甚至是史料上只有只言片语却吹上天的"白毦兵",毕竟是"西方上兵"嘛。而有一些部队很难界定它到底是不是人们心中的三国特种部队,只能说有独特的番号流传下来,具有一定功能性。就比如下面小编要介绍的连弩士和猎射官。
关于连弩士、猎射官的具体的描述也很少,不过从名字上基本上可以判断他们是专精于射击的部队。蜀汉制弩技术很先进,有诸葛连弩与蜀侧竹弩,要想发挥它们的威力,还需要善射之士。涪陵郡成为其中一个兵源。根据《华阳国志·巴志》中的记载,涪陵郡民风剽悍,诸葛亮曾经从其中征收三千连弩士用于北伐事业。
猎射官也是从涪陵郡征收的,性质有些像诸葛亮平定南中后建立的无当飞军。在蜀汉延熙十一年(即公元248年,一说延熙十三年,公元250年),涪陵郡爆发叛乱,具体原因不清楚。车骑将军、江州都督邓芝率军平复了这次叛乱,斩杀当地反叛大姓徐巨,又迁徙其他大姓徐、蔺、谢、范五千家,以此为兵源组建出一支猎射官。通过这次平叛,蜀汉加强了对涪陵郡的控制,也得到一批善射的士兵。
蜀汉利用弓弩创造的战绩
强大的弓弩和善射的部队成为蜀汉一支比较有鲜明特征的军事力量,就像曹魏的骑兵或者东吴的水师。蜀汉利用弓弩在战争中获得优势和战果的记载在史料中也不能算少。
比如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由于天气原因,军粮运输十分困难,诸葛亮因为粮尽退军。司马懿看到诸葛亮撤退后命令张郃追击,蜀汉在木门道设伏,等待并且杀死张郃。蜀汉军队的具体战术就是在高处设伏,等到张郃进入埋伏后就用弓弩进行攒射,张郃军无法抵抗,张郃作为主将右膝中箭而死。
再比如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从整体上来看诸葛亮和司马懿处于一种长期对峙的状态,不过两家也不是干瞪眼,还是进行了一些局部的小战役,各有胜负。当时的战场有两条水路,一条是横向的渭水,一条是纵向的武功水。诸葛亮的军队就在渭水以南、武功水以西这样一个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