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红楼梦》前八十回里的伏笔,程高续书中宝玉中举是否合理?

2020-09-21 22:32:49 作者: 按照《红楼梦

当然不合理。没有比这个情节,更不合理的情节了。

宝玉最讨厌的,就是“读书上进”的人,并为他们起了“禄蠹”这样一个明显具有厌恶性的名字。这一点,在八十回中,屡有展示。以至于深刻了解(不是理解)宝玉的袭人,在“以柔情警之”的时候,也只要求宝玉“只作出个喜读书的样子来”:只要假装、不求真爱。

为什么只要求假装?就是因为袭人知道,宝玉绝不可能真的“读书上进”。如果要求他真的“读书上进”,宝玉是绝不可能做到的,只好退而求其次了。

这样的宝玉,怎么可能在八十回以后“读书上进”,去参加科举考试?

也许你会说,宝玉参加科举,不是为了“读书上进”,而是为了了却红尘,用中举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给自己的前半生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是的,宝玉性格软弱,遇到强力很容易放弃。但是他的放弃,却是以另一种方式的反抗作为代价的。像王夫人逐晴,宝玉“不敢多言一句,多动一步”,事后却以“酿成一疾,卧床不起”,对王夫人进行了无言的抗议。

换言之,宝玉的妥协,不是顺从对方的意愿,而是像印度圣雄甘地一样,用“非暴力不合作”进行抵抗。

既然是“非暴力不合作”,他又怎么会主动参加科举考试,去追求“扬名立身”?

至于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更是胡说。《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一直是个没长大的孩子,从来不肯承担责任。如果他会考虑到“父母养育之恩”,愿意为报恩而勉强自己、违背自己的本来意愿的话,他完全可能再退一步,好好的做官挣钱重振家业了。他又何必悬崖撒手、飘然远去?

续书为什么会出现宝玉“中乡魁”的情节,这与续书人的生活经历与思想感情有关。

关于续书人是谁,这一直是个争论未休的话题。本文暂时采取通行的说法,以“高鹗”这个名字,作为续书人的代称。

续书人的写作,是在研究八十回的基础上,尽量还原作者的构思与暗示。但是仍旧不可避免地,加入自己的个人创作。

高鹗是个屡试不售的读书人。对于科举考试,他有着近乎偏执的情结。在与书商程伟 元合作,完成对《红楼梦》的续写之后,他还继续参加科举,并最终考中。而在中举之前,他的强烈的科考渴望,不能不流露在纸上笔下。

曹雪芹与高鹗,一个是厌恶功名的“富贵闲人”,虽然潦倒也不改初衷;一个是渴望功名的穷书生,半生苦读追求科举。他们的生活经历与感情心理,在《红楼梦》的宝玉身上,有着明确的折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