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的一切皆因平衡而稳定。人与自然、与自我、与世界都离不开“平衡”而存在。
西汉平民丞相褒侯第一人,他告诉了我们人生的最高智慧。
公孙弘画像01丞相褒侯,在相位上逝世
公元前179年,汉文帝元年,贾谊因通晓《诗》《书》儒学而闻名郡国,被征为博士,一年内又升迁为太中大夫。
当时,汉文帝刘恒虽喜好法家之言,但在贾谊的多次建议下, 也尝试任用儒学之士,并将儒学优秀者设立为“博士”。
20年后,公元前159年,与贾谊同岁的公孙弘,在40多岁时又拾起书卷,开始学习儒学,他研习《春秋》杂说《公羊传》。刻苦钻研20年后,公孙弘在当地已是小有名气的人物。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下诏,求荐“贤良”之士,已经60岁的公孙弘被推荐到朝廷做官。可是上任不久他出使匈奴归来,向汉武帝汇报工作时言辞上有疏漏,被认为他没有才能。他借口称病,辞官归乡养老。
公孙弘一边学习儒学,一边应用儒学之本赡养后母,在当地学识和名声都不错。
6年之后,公孙弘又被人举荐朝廷,这次他以策问第一名的成绩,获得汉武帝的赏识。而后为官的十年之中,他从待诏金马门,连升几级官拜丞相,而且擢升为三公之首。
最后,他一个平民丞相还被封为平津侯。公孙弘是西汉第一位以丞相封侯者,他开创了西汉“以丞相褒侯”的先例。
公孙弘在相位上逝世,他是汉武帝在位期间的13位宰相中少有的善终者。那么,他的一生能给到我们哪些人生智慧呢?
02只要开始,什么时候也不晚
年轻的时候,公孙弘只是个监狱里管理员。因犯了错被免职,他家里很穷,只能靠放猪来维生。混日子到了40岁,他明白了儒学在当时的重要地位,想尽办法开始刻苦学习。
在《三字经》中“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的故事,讲的就是西汉时期,公孙弘以及董仲舒的弟子路温舒,早年时都是因为家贫而买不起书。
于是,路温舒便将书抄在蒲草之上,而公孙弘就在自己放猪的竹林中,砍伐竹子削成竹简,将内容抄在竹简上。
虽然他们二人没有书,但是却不忘勤奋勉励。人生就是如此,谋好的事,总有办法去做,而你只要开始,什么时候也不晚。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正逢汉武帝时期,任人惟贤也给了博学之人机会,公孙弘先后二次被国人推荐,终因才学出人头地。而他的迅速升迁,后来居上也让为官多年的同僚有些酸楚之意。
因为早在公元前135年,汲黯从东海太守召为主爵都尉已位列九卿。可是,公元前124年,公孙弘已位列三公之位,汲黯却在九卿之位上11年不曾升迁。
汲黯因此对武帝抱怨说:“陛下任用群臣如堆积柴火,后来的反而堆在上面。”这就是成语“后来居上”的由来。
汲黯像
03在平衡中,牺牲他人,功过自有后人说
他以儒学强国,注重人才,站在帝王角度的平衡。他遵循“三代之道”,以实现天下“教化”为务,先办好中央官学,而后推广于地方。他注重教育培养人才,注重备用人才,选拔优秀青年成为博士的旁听生,一起授业。
他主张严格执行任人惟贤,升官办法和补官条件,都有定期的考核及任用制度。
他修正法律,站在百姓角度的平衡。
他反对任用酷吏管理百姓,反对汉武帝提拔酷吏宁成为郡守,减轻对待百姓的不仁之举。
他奖罚分明,比如诛灭游侠郭解势力,郭解的门客因为他人对郭解不敬而杀人。对于游侠在民间作威作福,培养自己的势力,破坏法纪,容易造成社会的动乱者严办。
他反对战争,始终将边境百姓的疾苦放在第一位。罢西南夷、苍海郡工程,公孙弘对于边疆问题趋于保守,关键在于保护百姓的生活安定。主张节省国力,不赞同过度消耗民力和对诸侯过于严苛。
他排除异己,为推行改革平衡势力
一代大儒董仲舒与公孙弘道谋不合,公孙弘向武帝推介将董仲舒去做暴君胶西王之相位,导致董仲舒以“病免”告退。
公孙弘扫清了改革中的阻力异己,却伤害了大儒董仲舒的前途。这虽是朝廷内不同政见者之间的矛盾,但也是后人诟病公孙弘的一个原因。
董仲舒像
04和而不同,妥协只是更高级的和谐
公孙弘在做左内史的时候,经常在主爵都尉汲黯奏事后请求面圣。他见了武帝之后,要将汲黯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武帝很受用,经常采纳公孙弘的建议。公孙弘日益与武帝亲近,地位也逐渐显贵起来。
有时,公孙弘与众官员事先约定好上奏的事情,但到了武帝面前,他却违背之前的约定,顺从了武帝的意思。
汲黯因此对公孙弘不满,就在廷议上指责公孙弘说:“齐人多诈”。意思是“齐人公孙弘大多不说真话,为人不忠诚,本来大家一起商量好的建议,到见了武帝时他却完全违背在之前的说法。”
武帝于是问公孙弘此事的真假。公孙弘却侧面回答说:“了解臣为人的人认为我忠诚,不了解我为人的人认为我不忠诚。”武帝赞同公孙弘的说法,反而越发厚待他了。
武帝生性刚烈,正是公孙弘讲“和”而平衡了君臣之间的冲突。他主张人主如“和德”,百姓就会“和合”,从而达到一种天下太平的和谐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