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说节气,古诗词中的“秋分”

2020-09-22 10:16:37 作者: 诗说节气,古

秋分节气,正好是秋季过了一半时间,它与春分一样,都是古人最早确立的节气。这一天昼夜平分,从此昼短夜长。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云:“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天凉好个秋”,这时也正是秋高气爽、丹桂飘香、蟹肥菊黄、秋色宜人的季节。

宋代诗人陆游有诗《秋分后顿凄冷有感》:

今年秋气早,木落不待黄。

蟋蟀当在宇,遽已近我床。

况我老当逝,且复小彷徉。

岂无一樽酒,亦有书在傍。

饮酒读古书,慨然想黄唐。

耄矣狂未除,谁能药膏肓。

诗中“今年秋气早,木落不待黄。蟋蟀当在宇,遽已近我床”的句子,道出了秋分时节的特征。

古人于秋分时节,常生悲情。李白在他的《秋风词》里写有: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亲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秋风清,秋风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面对秋风,不光是人,就连鸦雀都有所惊恐,心绪不定。

贾岛诗词《忆江上吴处士》:

闽国扬帆后,蟾蜍亏复圆。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两句形象逼真,初看很随意,细品却趣意无穷,可谓千古绝句,诵者无数。诗为白描,像一幅一挥而就的风情画,给人以辽阔、苍凉入骨的凄楚之感:浩荡秋风,一拂万里,吹皱渭水,荡漾一切。秋意,如斯浩阔,让人感慨不已。俯仰之间,古城长安叶落一片,萧瑟满城。

南唐后主李煜的词《相见欢》也不乏新意,且传唱千古。词曰: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其实,秋天比春天更纯真,比夏天更热烈,比冬天更深沉。“秋水与长天一色”,这是秋天的澄澈;“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是秋天的绚烂。秋的这种浓淡相宜,让人释怀,让人坦然,让人心无旁骛。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祭月节”而来。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

“十二度圆皆好看,其中圆极是中秋”。诗句中说的“中秋”指的就是妇孺皆知的中秋节。古人为这一传统节日写下不少看月、望月、玩月的佳作。

杜甫《八月十五夜月》诗云:

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这是诗人安史之乱时避乱蜀中之作。前二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漂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后二联描写中秋夜色,立意浪漫,于老杜诗中别具一格。

王建的《和元郎中八月十五夜玩月》写道:

合望月时常望月,分明不得似今年。

仰头五夜风中立,从来圆时直到圆。

诗作不正面写月,却以朴素的语言着眼于玩月的心态,从侧面映衬出中秋月的美好。

尽管中秋夜花好月圆,然一过中秋,秋天的雨即会飘然而至,温柔、缠绵,不禁然会想起唐代著名诗人李义山“问君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的名句。

◎本文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