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拥有福建最长廊桥,建制比县城早六百年!

2020-09-22 19:30:24 作者: 闽北国家历史

在顺昌县西南12公里处,有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叫元坑镇。下辖13个行政村和一个居民委员会。总面积169平方公里,人口1.7万。

该镇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四周环山,是个山间盆地。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土地肥沃,物华天宝,物产丰富。金溪自西往东穿流镇西北,蛟溪自东往西横贯镇中部。历史上这块土地河渠纵横,山野上到处是原始森林。优良的自然环境给人类提供了优越的生活条件,是人类宜居的好地方。

历史上闽北是福建通往中原的主要通道。所以早在“三国”时期就有建制。公元260年“三国”的“东吴”,在今建瓯县设建安郡,建安郡之下有剑浦县(今南平),剑浦县之下有交溪乡。如今的元坑镇所辖之地,乃当时交溪乡的七个都中的四个都即:娄杉都、靖安都、宁安都和西峰都。所以元坑的建制历史有1700多年。而顺昌却迟在公元933年才立县,元坑的建制比顺昌县早600多年。

元坑的文化教育开发总体说:发端于唐末,精华在两宋,普及在明、清,提高在共和国“改革开放”之后。

唐末中原社会大乱,许多高官显宦举家南迁入闽。不少显贵进往元坑。他们带来中原发达的文化教育。如唐王府司马廖镇、廖业兄弟,举家迁进廖坑和槎溪。他们在宋朝培养出:廖执象、廖衡、廖嶢、廖伯宪等诸多的神童,使元坑成为神童的故乡。

唐司马上柱国公吴珮一家隐居演山,办起顺昌第一个书院――演山书院。自后晋至宋末,一个家族就培养出进士三十多个。使元坑成为进士的摇篮。

由于宋代元坑的文化底蕴深厚,引来诸多的学者名家,来元坑活动。特别是理学家杨时、游酢、朱熹常到漠布讲学,并办书斋、书院。使理学的理念在元坑普及升华。杨时培养的高徒宋工部尚书廖刚成为两宋重臣,朱熹的得意门生武威王廖德明成为南宋名臣,且朱熹的三传祖师爷吴仪又是元坑演山吴氏后裔。为此在宋代元坑就成为闽北乃至福建的理学播迁之地。

明、清时期元坑商贸发达,仰赖于元坑富饶的资源和便捷的水运,元坑的漠布成为当时商贸的集散地。每天往来于金溪的商船不下二、三百艘。此时元坑的木材、毛边纸等销往江南,售至东南亚,从而造就了元坑诸多的商贾百万富翁。

明、清时期元坑的书斋、书院、学府星罗棋布。这个时期元坑有功名者(自秀才至进士)达1150多人,七品以上为官者440多人。

明、清时期元坑的商贾富翁和高官富豪,回乡建广舍、修祖坟、盖宗祠、建寺庙、修廊桥、铺官道、建凉亭、砌码头、设渡口、建书斋、书院、学府、营建园林和跑马场……,现今元坑的古建筑几乎都建于此时。他们为后世留下大量宝贵的遗产。

由于大自然的造化,元坑山川秀丽,钟灵毓秀。娄杉都的宝山、演山乃天公雕琢的天然盆景。这里又是齐天大圣的“出生地”,石猴的出生地、水帘洞、南天门等胜景。

靖安都是当年杨时、游酢、朱熹传播理学的沃土,至今还留有程门立雪纪念馆、廖氏族谱、杨氏族谱、游氏族谱、游酢弄、游氏学府、晦翁书斋遗址、朱子庙碑(残片)。

闽北甚至福建最长的廊桥——文昌桥,清代最精美的宗祠——蔡氏宗祠,浓缩着1700多年的深厚的元坑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