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于公元263年的魏伐蜀之战,原本是一场没有把握取胜的战役,却因为邓艾偷渡阴平的神来之笔,打破了双方的平衡,当钟会率领的魏军主力被姜维率领的蜀军主力堵在剑阁时,邓艾率领自己的军队突然到达江油,直接迫降江油守将马邈,然后与诸葛瞻率领的蜀汉最后的军团进行了一场殊死搏斗,诸葛瞻全军覆没,邓艾长驱直入逼近成都,刘禅在大臣的劝说下投降,于是蜀汉就这样莫名其妙地灭亡了。
再来分析一下双方的军队数量,魏国一共出动了18万大军,分成三路,主力由钟会率领,有近12万人,一路由邓艾率领,手下有3万余人,另一路由诸葛绪率领,手下也有3万余人,合起来是18万,之后,钟会以畏缩不前夺了诸葛绪的兵权,收了诸葛绪的兵,因此钟会手下直接领导的军队就是15万人,而邓艾一直就有3万人。
钟会
包括邓艾偷渡阴平的军队也就是这3万人,邓艾没有理由再把自己的军队分给钟会,钟会手下的军队数量已经有15万了,超过了蜀汉一个国家军队的总数量,并且钟会还派出一支由田章统领的军队加入邓艾的军队,田章手下到底有多少人没有记载,如果以当时常规的编制来看,田章的军队只有几千人,不超过五千人。
所以随邓艾一起偷渡阴平的,也就是这三万五千人的军队,整个偷渡阴平的过程无非就是翻山越岭,遇水架桥,因此士兵的损耗不会大,了不起就牺牲几百人,这与战斗减员相比,与自然界的搏斗损失还是比较小的,当邓艾整支军队到达江油时,根本没有作战,江油守将马邈就直接投降了,然后邓艾兵临绵竹,与诸葛瞻对峙。
邓艾
所以说,邓艾与诸葛瞻交战的军队,至少也有3.5万人,不会相差太多。
再来说蜀汉方面,根据蜀汉投降之后献给魏国的花名册,可以看到蜀汉在公元263年时,整个国家有28万户,94万人,军队数量有10万多一点,这是全国军队总数量。
蜀汉在与魏国大军交战时,有两个方向的军队是按兵不动的,一个方向是东边的江州,由阎宇和罗宪镇守,总兵力约有一万人,这里是蜀汉的东部边界,另一个方向是南边的南中,由霍弋镇守,总兵力也是约有一万人。
诸葛瞻
接下来蜀汉军队的重点防守就在汉中了,这是蜀汉与曹魏直接的交界处,蜀汉部署有重兵把守,整个汉中的守军至少也有2万人,分散在汉城、乐城、阳平关、阳安关等险要关隘处,另外蜀汉大将军姜维不在汉中,而是在沓中屯田,姜维身为蜀汉三军总司令,在沓中屯田的军队至少也有3万人。
最后就是蜀汉各地的郡县兵及成都卫戍区的军队,蜀汉只有21个郡,除了江州、南中以及汉中之外,其余郡县的兵力总数加起来约有一万人,剩下的就是成都卫戍区的部队了,至少也有2万人,把这些蜀汉各地的军队数量加在一起,总数差不多就是10万人左右。
魏军发动进攻后,姜维率军抵御魏军,与此同时,后主刘禅派出廖化、张翼、董厥率领三支军队北上支援姜维防御魏军,就算廖化、张翼、董厥每人只带三千人北上的话,总共也有一万人北上支援姜维作战,所以最后留在成都的只有一万人,这一万人只是成都的卫戍部队和皇宫的守卫部队。
魏伐蜀之战
当邓艾率领三万五千人经过七百里无人区杀到绵竹时,刘禅能够派给诸葛瞻的所有军队也只有一万人,况且也不可能把所有军队全部派走成都一个人也不留,所以无论怎么算,诸葛瞻手下的军队都不到一万人,最多也就是七八千人。
也就是说,诸葛瞻与邓艾在绵竹交战时双方的军队数量是:邓艾的3.5万人对战诸葛瞻的8千人,邓艾军队的数量是诸葛瞻的4倍多。
诸葛瞻与邓艾交战,唯一的优势就是:以逸待劳。邓艾手下的军队是经过长途跋涉来的,极度疲惫,而诸葛瞻手下的军队则是早就列好军阵等着,相对来说,蜀汉军占了上风,但是在数量上,蜀汉军处于绝对的劣势,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邓艾手下的士卒都是是身经百战的兵,而诸葛瞻手下的士兵大多是警卫部队,而不是野战部队,蜀汉精锐的野战部队全部在大将军姜维的手中。
邓艾偷渡阴平
所以,当诸葛瞻首次与邓艾交战时,邓艾失败了,这是因为魏军非常疲惫,没有战斗力,体力也没有完全恢复,所以首战魏军输了,然后邓艾以死激励部将奋勇作战,又仗着魏军人数众多,作战经验丰富,结果在绵竹之战,邓艾就打败了诸葛瞻,这一次,诸葛瞻全军覆没。
为何诸葛瞻会大败呢?
除了上面说到的双方军队人数差距较大,还有魏军具备丰富的作战经验,而蜀军都是警卫部队,战斗力不强,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这个原因就是诸葛瞻不具备独自率军作战的军事能力。
诸葛瞻虽然是诸葛亮的儿子,但是,绵竹之战是他一生第一次率军作战,诸葛瞻此前没有任何实际作战经验,他完全是靠父亲诸葛亮的光环才被一路提拔起来,上至蜀汉皇帝,下到普通士兵,都对诸葛瞻抱有厚望,但是诸葛瞻完全就是名不副实,这从黄权儿子黄崇提醒诸葛亮要先占据险要地势,再与魏军决战,但是诸葛瞻犹豫不决,没有占领险要的位置,反而在平原上摆开阵势,与魏军进行面对面的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