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死后,诸葛亮忧心不已,当时蜀汉的内部和外部都有哪些威胁?

2020-09-23 10:16:16 作者: 刘备死后,诸

公元223年,蜀汉昭烈皇帝刘备病故在白帝城,数年后,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描述刘备死时的情况时说:”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当时的局势真这么可怕?刘备是在以举国之兵伐吴失利、蜀汉实力大损之时病故,可见伐吴之战的结果对刘备的打击有多大,国力损耗之大,刘备心里有数,也根本就没来得及恢复,对于新生的蜀汉政权来说,确实很危险,具体涉及存亡的危机主要有三点:

第一:“夷陵之战”的失败让蜀汉元气大伤,军事实力降至最低

刘备在称帝后坚决伐吴,除汉中魏延所部外,几乎是率举国之兵东征,具体数量多少有争议,不过当时陆逊是有五万人:“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 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刘备既然出兵时能吓得孙权主动求和,兵马应该多于这个数,但不会超过十万,史书的记载上,当时蜀汉户籍上记录的人口不足百万,已经是接近全国十分之一人口了。

“夷陵之战”让这接近蜀汉全国十分之一人口的军马几乎损失殆尽(包括在江北被迫投降曹魏的军队),所以刘备在战后气得病死。危险啊,本来蜀汉的实力在三国中就是最弱,汉中魏延那有兵,勉强能挡住曹魏,但要是东吴举国西征,蜀汉还真不好过关。好在毕竟是三国,陆逊也有顾虑,曹魏也不会眼睁睁看着东吴统一南方,所以给予牵制,蜀汉才勉强活了下来。

可就算活下来,也依旧要紧急征兵,否则再有打仗怎么办?本来人口就少,再征兵又能征多少?青壮年就那么多,农业生产也需要人,这个时候蜀汉的军事实力真的是降至刘备入川以来的最低点,诸葛亮“隆中对”里强调的东和孙权也从主动变成了被动,不和也不行。没有足够数量的军队做依靠,当时的蜀汉确确实实是《出师表》中讲到的:“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如果孙、曹任意一方伐蜀,或者一起伐蜀的话,蜀汉就完了。

刘备的突然死亡,让益州世家蠢蠢欲动

刘备夺得益州后,好多益州世家心里是不服的,比如严颜,被俘后就终身不为刘备出力,刘备是通过汉室宗亲的名分和强大的军事威慑暂时压制住益州本土世家集团,荆州丢失后,刘备手里的核心实力(元老派、荆州派)和益州本土世家越拉越远,所以刘备要称帝和伐吴,给益州世家们希望,刘备大败后再一死,希望没了,益州世家肯定会不满,伐吴的物资、粮食他们都出了大力的,从投资角度上说,伐吴失败算是血亏。

而且继位的刘禅年幼,益州世家也会想着是不是在权利上也可以掌握主动?毕竟在刘备死之前,关羽、张飞、黄忠等也都逐一亡故,刘备的大舅子糜芳都投降东吴了,支持刘氏皇族的核心力量损失大半,益州世家完全可以争取掌权,所以刘备死之前给了诸葛亮莫大的授权(制衡诸葛亮的李严不是益州人),就是担心没有进取心且对刘备这个外来者不满的益州世家夺权。

在刘备病故,益州世家压力大减、内部有争权之危,外部东吴、曹魏虎视眈眈的情况下,益州当然无比“疲弊”。好在诸葛亮临危敢于抓权,他在《出师表》中说:“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这个是有相当必要的,虽然诸葛亮是为了北伐不受掣肘,但在刘备刚病故,刘禅也镇不住益州世家时,只有诸葛亮能托底,如果没能压住益州世家,没有北伐欲望的益州世家掌权,蜀汉估计等不到几十年后投降司马昭,没准早投降曹丕了。

南方孟获叛乱,蜀汉在叛乱初期都无力平叛

刘备亡故,蜀汉陷入危局,孙权难道不想趁机统一南方?灭了蜀汉,孙权还怕什么曹魏?可陆逊说得好:“曹丕大合士众。外托助国讨备,内实有奸心,谨决计辄还”。无几, 魏军果出,三方受敌也”。果然,在蜀汉刘备大败,已不能成为曹魏的威胁后,曹丕在“夷陵之战”的当年十月就举兵南征东吴。

东吴和曹魏打起来,就暂时不会联手对付蜀汉,这才给了刘备托孤和蜀汉政权更迭的时间,但蜀汉的后方又不稳了,刘备病故的当年,南中孟获就开始叛乱,可当时的蜀汉没有实力去平叛,军力不足,内部的权力也先要理清,所以在诸葛亮北伐前的那段时间里,要和孙权定和议,要压制益州世家,还有征兵、征粮讨伐孟获,还要防备曹魏,有一处出问题,整体都会崩溃。

综上,刘备死后的蜀汉,是陷入了危机中的危机,极度虚弱,严格来说,外部的威胁之所以变小,其实是曹魏救了蜀汉,否则,东吴不会眼睁睁看着一块肥肉不去咬,当然,曹魏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消灭东吴和蜀汉。内部的威胁变小得益于刘禅的聪明,严格执行了刘备的遗言,彻底放权:“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刘禅不争,让诸葛亮能专心理顺内部的不满和平叛,这才安然度过危险期。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