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为何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这一年发生了什么

2020-09-23 09:20:49 作者: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一部相当了不起的史书。它对中国宋代以前的历史,做出了非常完整的简略的清晰的智性的记载。对于喜欢读史书,想要快速了解历史,而又不走样不被带偏的读者来说,《资治通鉴》是最恰当的读物。

《资治通鉴》的开篇,是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的。就这一点,就足以体现出《资治通鉴》这部大书的匠心独运。那么,为什么《资治通鉴》这部通史,要选择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点呢?

(三家分晋)

我们首先需要明白的是,这个时间点,正是韩、赵、魏三家分晋的时间。而韩、赵、魏三家分晋,也就是春秋的结束,以及战国的开始。

当然了,并不是说因为这一年是春秋和战国的交界,《资治通鉴》才选择这个时间点。《资治通鉴》选择这个时间点,是有很深的用意的。

三家分晋为什么能够成功?除了晋国当时的当权者智氏操作不当以外,与作为周天子的周威烈王,是有很大关系的。

我们先来说,为什么是智氏操作不当?

晋国在晋文公去世后,整个国家渐渐出现了六个强大的卿大夫,叫做六卿。其中智氏掌控了晋国的政权。智氏当时想要把另外的五卿拿下,让他一家独大。于是他先是联合韩赵魏三家,灭掉了范氏和中行氏。接着,他又联合韩氏和魏氏,想灭掉赵氏。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智氏的野心,让韩氏和魏氏很担心,于是反过来与赵氏联合起来,把智氏给灭了。

智氏虽然想一枝独大。但是,至少他的目的是要促进晋国的统一。然而韩赵魏灭掉智氏以后,却商量着要把晋国给分了。

那时候,虽然大国不断兼并小国,但那只是一种兼并,而且是一种统一。被兼并的小国国君,被灭族或者被降低爵位,似乎都能够让人接受。而韩赵魏分晋的这种事情,则是不能接受的。为什么呢?因为韩赵魏三家本来是卿大夫,现在他们却通过分了晋国,每个人都升了一级,变成了诸侯。同时这还是一种分裂,不是一种统一。这样一种做法,是严重违背周礼的。

(周威烈王)

在那时候,周礼已经不再神圣,诸侯违背周礼的事情,时有发生。但是,作为周天子,却是必须要严格执行周礼的。因为这是他们存在的根本。整个周朝的分封制政治结构,就是以周礼为基础的。如果周天子不维护周礼,任随周礼蒙尘,那么,周天子也就没有存在价值了。

但恰恰是周威烈王,竟然承认了韩赵魏三家分晋的事实,把这三家卿大夫,升格为诸侯。周威烈王这不就是一种对周礼的严重破坏吗?

其实,虽然当时诸侯们都很豪横,但周天子如果不予承认,他们也没有办法,也不可能真的把晋国给分了。

周威烈王之所以这样做,显然是因为他想获得更多的利益。毕竟承认了韩赵魏三家,也就使得这三家能够支持自己,给予自己更多的好处。

但是周威烈王没有想到的是,他这样做,完全是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既然韩赵魏能够分晋,那么就给其它国家做出了榜样,卿大夫们,都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升格自己的爵位。很快“田氏代齐”这样的事情也就发生了。而各国诸侯,更加不会在乎周礼,周天子也更加没落了。

(司马光)

整个周政权,是在周朝末代帝王周郝王的手上给弄丢的,但是实际上,应该是在周威烈王承认三家分晋的时候,周天子就基本上不存在了。

所以,《资治通鉴》选择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作为这本通史的起点,真的是有很深的用意的。司马光显然是要维护一种秩序或者说法规,同时又是非常反对国家的分裂的。这对当下社会,都有非常好的借鉴意义。

《资治通鉴》这部史书,之所以是一部非常好的历史书,还有三点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

一是史料丰富厚重。当历史上出现多种记载的时候,司马光会选择他认为最恰当的那一个。不过他又会同时把另外的列举出来,作为一种佐证和考异。

二是观点旗帜鲜明。司马光在叙述完一段史料以后,他会站出来,对事件进行评价,并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对我们学习历史,显然是很有帮助的。

三是史学价值很高。陈寅恪先生曾说:“宋贤史学,千古罕匹。”显然,陈寅恪先生这是对《资治通鉴》的史学价值的充分肯定。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史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