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开学季,各路小伙伴无论是小学的、中学的,还是大学的,通通都得返回学校,彻底远离自己两个月的舒爽假期。
小伙伴们的心里多少是不高兴的。那么下面我就来说一件高兴的事,那就是:古人也得上学的。一想到自己的老祖宗们都是上学过来的,对自己的境况是不是有所了解了——他们艰难走完的上学路,不会放过我们的,也得让我们继续“难受”下去。
好了,不开玩笑了。不知诸位对古代的教育系统了解多少呢。这次大东就来带大家了解一下古时候的教育制度。
最早的夏商周三代,教育掌握在朝廷的手里,所谓“惟官有学,民无学,官有书,而民无书”。直到春秋时期,诸侯兼并,贵族沦落之后,才使得知识开始向底层传播,于是渐渐出现了私学。
私学中影响最大的便是孔子。孔子曾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虽然当时私学已经兴起,但面对的仍是诸侯贵族。孔子第一个面向所有人,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概念。
当然虽然私学已兴,但教育的主流仍是官学。自周春秋之后,古代的教育机构便分为了“官学”与“私学”。
在周朝有着“国学”与“乡学”之分。国学又分为大、小学之分。周天子建立的大学规模最大,有辟雍、东序、瞽宗,成均,上庠五所大学。诸侯的大学则称为“泮宫”。
那么周朝当时的教育内容有哪些呢?
周朝以“明人伦”为核心教育内容,有着“礼、乐、射、驭、书、数”等多个教育内容。
另外周朝的教育亦从幼儿时期持续到成人时期。儿童教育从“子能食食,教以右手”开始,经历“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礼记》),可谓是“经历颇丰”。
到了大学“一年视离经辨志, 三年视敬业乐群, 五年视博习亲师, 七年视论学取友, 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 强立而不反, 谓之大成”。
古人上学的时间长多了,你还会抱怨现在的学习时间长吗?
到了秦国,一改春秋时期的官学、私学政策,实行“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所以秦朝是不修官学,并且严禁私学的。
这种方法虽然“以实际经验”为传授知识的途径,但没有经过系统学习,时间久了不会有新的知识诞生。
官学的复兴,要到汉武帝时期了。
汉元朔年间, 董仲舒向武帝建议“兴太学, 置明师, 以养天下之士”。同时丞相公孙弘也上书武帝“ 请为博士置弟子员” ( 《汉书·武帝纪》),于是武帝决定“兴太学, 立‘五经博士’”。 国学才再次兴盛。
汉朝的国学分三类:
1、 太学。以儒家经学教育为主。太学也是汉朝最高学府。
2、 郡学。郡学也是修习儒家经学,但由于汉朝的选官制度——察举制(地方上主要是举孝廉),因此郡学以儒学中《孝经》为主要科目。
3、专门学校, 其中包括贵族学校、宫廷学校以及鸿都门学。这是由于东汉世家豪强崛起,为了迎合外戚、世家等子弟需求所开办的专门学校。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晋朝内乱、五胡崛起、南北分裂。战乱导致了官学势微而私学兴盛。其中最大的特点便是门阀分治教育。晋朝时期,在太学之外另设国子学,专门为高位门阀子弟服务。国子学限五品以上的子弟入学。太学则变成了庶族子弟的教育场所。
另外由于魏晋玄学的兴起,国学中不再是单独的儒家经学,增设了老庄、史记、楚辞汉赋等非儒学科。
到了唐朝时期,国学更是有了发展壮大。《唐六典》记载,直属朝堂管辖的学校便是国子监掌管的“六馆”:
1.国子学: 主要招收文武三品官以上的子弟,学习经、史及文字学。
2. 太学: 主要招收文武官五品以上的子弟,学习内容同国子学。
3. 四门学: 招收文武七品以上子弟和庶人之有才学的人,学经史间习时务策。
4. 书学: 招收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通其学者, 修《石经》、《说文》等文字学。
5 算学: 招收对象同书学,学习《九章算术》、《周牌算经》、《缀术》等。
6. 律学: 招收对象书学、算学, 以律令为专业, 兼习格式法令。
唐代的地方学校有以下4种:
1、京都学( 包括京兆、河南、太原),教习经学和医学。
2、都督府学,分上、中、下三等, 同习经、医。
3、州学, 分上、中、下三等, 同习经二医。
4、县学,除“京县” 外, 分上、中、中下、下四等,专习经学。
唐之后,国家所设立的学府都是为科举制度所用,所设科目都是为了赢得科举。因此在根本制度上没什么变化,不在详细介绍。
下面将宋元明清的特点解释一下。
宋朝国学先后经历了三次大兴国学的改革。分别由范仲淹、王安石、蔡京领导。其中前两次的改制影响较大,蔡京改制不过是为了重历王安石变法。
元朝则设立了社学。社学针对的是乡村教学。“五十家为一社,择通晓经书者为学师,农隙使子弟人学”。明清也曾沿用。
明代的国子学不再设立品级限制(世家消亡殆尽了),另外国子监监生的身份可以用钱买。到了清朝与前几朝的情况都差不多,也就不再赘述。
不知诸位对古代的教育系统有所了解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