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三顾茅庐,一副求才若渴的样子,仅仅是因为诸葛亮有才吗?

2020-09-25 10:17:16 作者: 刘备三顾茅庐

官渡之战

官渡大战后,曹操的势力更大了,于是迈开了他统一北方的步伐。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曹操亲自讨伐刘备,刘备败逃,由于没有地方去,只得前去投靠刘表。

因为他们是宗亲,刘表一看刘备前来投靠,自己的势力大大加强,所以一开始对他还很客气,亲自到郊外来迎接,待之以上宾之礼,让他的军队屯驻于新野。

但刘备军队驻扎在这里之后,荆州的豪杰都前往归附于他,这自然引起刘表的猜疑,开始暗地里提防起刘备来。

曹操此时为了北方的统一,广纳贤才。他看上了刘备的谋士徐庶,为了得到他,曹操可谓是挖空心思。

他知道徐庶是个孝子,于是派人给他捎来书信,谎称其母亲病了,让他立刻去许都。

徐庶接到信,好生为难。这边辅佐的刘备还不成气候,但母亲有病又不能不去。

那许都是曹操的大本营,他想,这一去有可能是有去无回了。

踌躇再三,第一选择还是决定回去尽孝。

他这一走,把刘备给闪了一下,也于心不忍,于是在临走时告诉刘备,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今隐居南阳隆中,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刘表

刘备在荆州待了6年多,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自觉老之将至,而功业未建,现在又要失去重要的谋士,于是有了“髀肉之叹”。

徐庶走后,刘备开始仔细研究天下的形势,并对诸葛亮进行了全方位的了解,于是就有了后来大家熟知的“三顾茅庐”。专程拜见了3回,才终于见到这位神秘的诸葛先生。

俩人见面一攀谈,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提出自己的战略思想,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

刘备一听,高瞻远瞩,高瞻远瞩呀!

于是恳请他相助,诸葛亮痛快的答应了,那年的诸葛亮,才26岁。

我们不得不承认诸葛亮确实有才,战略思想高人一筹。而且由于口才极好,一席话就能让刘备佩服的五体投地。

但这是小说《三国演义》中,为了神化诸葛亮而特意渲染的结果。

刘备当时不厌其烦的数次去拜见诸葛亮,真是求贤若渴吗?有没有夹杂别的想法?下面我们试着进行分析。

三顾茅庐

这一年刘备46岁,并且还是皇叔的身份,此时的刘备虽然还没有成大气候,但我们不能否认,他已是身经百战的天下枭雄了。

而诸葛亮呢?只是一个26岁的一个小伙子,他的才能,都是别人的口传,却没有一点实际的业绩。

让一个阅历丰富的老者,屈尊纡贵的到农村去请一个二十来岁,默默无闻的年轻人来当他的总参谋长,这种逻辑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人信服。

那么刘备的初衷是什么呢?其实经过调查,一开始他看中的,是诸葛亮的出身,是琅琊诸葛豪门士族的身份,还有他背后强大的人脉,后来才发现他的才能的!

士族又称为门第、世族、世家、门阀等,指的是那些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这些士族的后代子弟从一出生,便高人一等,生活无忧无虑,有着接受最好教育的机会。

由于两汉实行察举制,其实就是这些士族互相推荐,所以逐渐把控了做官的渠道。

三国时期, 刘备、孙权都出身于寒族,虽然曹操祖上官位很高,但是宦官出生,还不能称士族。

真正早先的士族代表是袁绍,但在官渡之战中被曹操消灭了。

但是除了袁绍之外,在三国那个乱世,士族一直都在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隆中对》

下面我们来逐一分析。

【北方的魏国】

曹操的一生都是和士族是相爱相杀的。

最早因杀名士边让,引发兖州叛乱。

他接受了这次教训,开始重用士族,最典型的就是重用颍川士人集团,代表人物有荀彧、荀攸、陈群、钟繇等人;曹操利用他们进行统治,而名士们也各怀鬼胎。

有人希望曹操匡正天下之后,再将天下交给汉室,交给他们这些士族,如荀彧;还有一部分人等着窃取胜利果实,如陈群。

在这些人的支持和帮助下,曹操南征北战、治理地方,最后统一了北方。

待北方一统一,局面有些稳定以后,他和士人集团的矛盾,逐渐开始显现出来,最后竟至于发展到诛杀孔融、逼死荀彧的地步。

但在曹操死后,曹丕掌权。没过多久,陈群就及时地提出了他制定的“九品官人之法”,即平常所说的九品中正制,由世家大族垄断官职,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曹丕接受了陈群的建议,后来在这些士族的支持下当上了皇帝,士族的势力大大提高。

最后曹魏还是被豪门士族的司马家族所取代。

曹魏

【南方的吴国】

孙坚的出身也很低,完全是凭借着武力杀出了一片天地,当时很多士人都瞧不起孙坚,所以孙坚起兵讨伐董卓时,先后杀掉了荆州刺史王睿和南阳太守张咨。

孙坚死后,孙策也是凭借一腔血勇在江东站稳了脚跟,还果断的处决了反对他的州郡长官王朗、许贡等人。

但是他很快就认识到这一做法欠妥,不利于团结江东人士,也不利于自己政权的创建,便开始拉拢和利用江东士族,自此之后,开始大量任用江东人士。

孙权接任时只有十八岁,没有丝毫威信可言,他能否稳定江东政局实在是个未知数。 所以他既要巩固孙策时期业已形成的统治集团,更需要调整与江东士族的紧张关系。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