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面蛇身:众神共享的标准像——“众神之像——创世神话中的重重蛇影”讲座纪要

2020-09-26 15:23:45 作者: 人面蛇身:众

妇好墓带扉牙玉龙

王先生回溯当前考古工作,指出已发现的动物题材刻画纹饰中的龙蛇之象,既有直体卷尾形,也有蜷曲团身形。在史前至三代铜玉纹饰中,不同的龙蛇之形并不鲜见,神话图像的创作也体现有现实主义色彩。王先生认为这些文物中的团蛇团龙图像,应当是具有特别意向的作品。龙蛇崇拜中的这种团龙团蛇意象,在《山海经》中是可以找到蛛丝马迹的。《山海经?海外西经》说:“轩辕之国……人面蛇身,尾交首上。”轩辕一国,人皆同黄帝一样,均为人面蛇身,而且是尾交首上。在《史记?天官书》注中也有这样的说法:“(黄帝)人首蛇身,尾交首上,黄龙体。” 其实蛇身蛇尾,可能只是一种象征标识,并非是说人真的长成这般模样。创世纪中的神话传说,并非都是无源之水,黄帝时代“尾交首上”的标识,在史前艺术的实物中发现了可靠例证。同时在《山海经?大荒北经》还提到:“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这里的自环,应当就是自盘,如龙蛇蟠曲。这也进一步给同学们一种提示,神话文本中的许多细节根据十足,并不全是天马行空,无边无际的想象,很有必要进一步解读。

红山文化玉龙(内蒙翁牛特三星塔拉出土)

王先生在讲座中,对于人面蛇身神形象的起源也做出了解读和释疑。他认为人面蛇身的众神,是东方创世纪神话的一道奇观。这样的神话,应当早于汉画形成的时代,可以追溯到早于《山海经》书写的时代。王先生指出,研究人面蛇身的众神起源,只通过传说文本的考证无法得出明确的结论,而丰富的图像艺术,是我们进入古老神话领域的宝库。在史前艺术中,虽然抽象艺术已经非常发达,但具有写实特点的形式艺术创作也一直在发展。许多抽象的几何构图,其实也都是从写实图形中提炼出来的。而写实的对象又常常是人们看得到的动物,每每灵感迸现,半人半兽的神祇也就被创造出来了。人面蛇身的众神自此形象甫定。而一旦有了蛇身这个选项,艺术再没有轻易改变它。艺术品质具有遗传性,神性也自然随之遗传,蛇身就自然成了创作众神像的不二艺术选项。王先生进一步指出,人面蛇身之神,其标准的造型已经出现在仰韶文化的时代,是先民们于6000年前在彩陶上完成的艺术创造。或许那未必是伏羲或女娲,但却必定是某一位人面蛇身之神,即五帝或三皇时代的诸神们。

庙底沟文化动物纹彩陶

讲座临近尾声,王先生向同学们分享了他对人面蛇身神祇形象的研究结论:史前造神运动的开始不晚于距今8000年前,业已发现的大量图像资料证明了这一点。但是人面蛇身之神形象的出现,却还尚未见到如此早的证据。

讲座现场

演讲结束后,王志高教授进行了总结。王教授感谢王仁湘先生为我校师生带来了如此精彩的讲座,并希望在座的同学以王仁湘先生为榜样,以“批判”的态度,培养创新意识,在学术研究中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随后,曹泽乙和其他三位同学就相关问题向王仁湘先生求教,王先生一一予以了耐心的解答。交流环节结束后,文博系研究生代表向王仁湘先生献花致敬。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了帷幕。

文字:曹泽乙

图片:王帅、马陈城

审核:王仁湘、王志高

责编:荼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