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传教士来到中国,著书写道:中国将贫穷变成了一门学问

2020-09-26 14:29:19 作者: 晚清传教士来

01前言?

关于勤劳这个标签,一直贴在中国的每个人身上,甚至无数歌曲的理念也传递了这么一点。千百年来,中国人将勤劳作为了家训、国训,若家族能被外人肯定为勤劳,便是世家大族的典范。

但是被我们中国人千百年来所推崇的理念,在外国人所看来,这里面还包含了奴性。不难读出,深层次挖掘勤劳,这其中便有了隐忍的含义。如此说来,长年累月,勤劳耕种之人,必定是忍耐力极强之人,中国人已经将贫穷变成了一门学问。

这点理念在美国传教士的《中国人的素质》之中,曾经提到。物以类聚,自然是难以发现不同之处,而美国的传教士是最早接触中国人的群体,对中国人自认为的优良品质自然有了不同的看法。这群人在中国生活长达50多年,通过长期与中国人近距离接触,对于中国人性格方面的特点,有了更加细致入微的观察,提出了别开生面的观点。

02勤劳的另一方面?

美国的传教士明恩溥看来,勤劳其实便是刻苦,或者便是在生产力低下,生活水平不佳的情况之下,仅仅是为了活着进行一些劳碌的工作,如此说来,勤劳反倒是成为一个不值得宣传的优点。而与勤劳相对应的,那么便是节俭,在当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老百姓,光有勤劳是难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只有辅之以节俭,才能在灾年或者是战乱时候勉强度日。

所以中国人长期认定的勤劳与节俭被美国人全部否定,转而明恩溥将勤劳节俭一词换为忍耐抗压,很显然这种性格是长期的贫苦生活造成的。千百年来,这种忍耐抗压体现在各个角落,如寒窗苦读,求科考。

科举制度是千百年来国家在选拔人才的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点,但是高中并非是易事,无数学子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寒窗苦读,如范进人到中年仍然求取功名,似乎有种不到白头不罢休的信念。

说得好听点,几十年如一日的求取功名乃是坚持不懈,但是在明恩溥看来,这份坚持不懈背后所隐藏的,其实是科举制度的无奈。封建社会的选拔人才制度,本就秉持着从中选优的原则,但是却要一些资质平庸,打着勤奋好读的旗帜的学子们,熬白了头发,摧毁了精神。

03英国人与中国人的对比?

另一个案例是明恩溥所亲身经历的事件,在民以为食的世界之中,英国人对于吃饭有着一种极强的信念,若是餐食被剥夺,有可能变得暴怒、发狂,但是中国人不会这样。

如100多号人参加中午的宴席,为了赴宴,很多人来不及吃早餐,徒步数公里前去。但是原定十点开席的宴会,却被无故推迟,然后又有两拨人“插队”,更使得他们吃饭的时间推后。但是这100多号人并没有怨言,反倒是心甘情愿地当起了服务生。正是在这一点上,明恩溥看出了中国人民极大的忍耐力。

但是明恩溥的这种观点显然不对,一来这种宴会,很有可能是流水席,而中国的国情便是,若宴席乃是喜宴,若是因为就餐问题而发火、掀桌子,自然使得主人难堪;若宴席是丧宴,在送别长辈之时,心情本来就比较沉重,又何来发火这一说。所以无论从哪一点来分析,都要给主人面子。

04灾难面前的忍耐力?

如清朝末年的灾荒,所到之处,灾民遍地颗粒无收,哀鸿遍野。而这幕人间惨剧在争夺吃食之时,甚至有易子而食。明恩溥看到这一幕,自然是非常痛心,但也十分不解,因为即使是地主家屯有余粮,老百姓也不会上前哄抢,更别提有联合的团体,前去求助。

所以明恩溥所看到的,便是老百姓为了躲避饥荒,成群结队的举家迁移,跨越多个省份。而当明恩溥上前询问之时,老百姓所给出的回答是不敢,即使是两条路都是死路,老百姓仍然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这一点更是佐证了明恩溥所说的中国人民强大的忍耐力,而明恩溥同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是中华民族肩负着历史的重大使命,只有跨越重重苦难,享受前所未有的劫难,方可成大事,聚民族魂。在这一点上,似乎与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有所相似。

只是,虽然说行为高尚,但是又有多少人愿意将自己的精神捧到圣坛之上,用苦难来磨灭自己的肉体,前仆后继的为此牺牲几千年。所以说,勤劳背后所隐藏的苦难并不值得宣扬,忍耐力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