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给属下分肉,所有人都有唯独车夫没有,开战之后将军悲剧了

2020-09-29 02:03:34 作者: 将军给属下分

中国历史上,一直将“礼”放在了一个很高的高度上。某种程度上,也是君王“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到了春秋时期,虽然,表面上还有一个“周天子”,只是,对“礼”的讲究却是相对“不甚在意”。但是,在诸侯国的国内,君臣之间还是比较介意“礼”的。

在古代,饮食也属于“礼”的范畴。帝王赐给大臣的食物,不管自己喜不喜欢,哪怕“有毒”,那也必须吃下去。春秋时期,就是因为在“吃”的方面“不注意”,而引发了几起“惨案”。可见,“饮食”的“礼”,稍加不注意,就有可能引发一场大的“暴力事件”。

——华元

公元前607年,在楚国的授意下,郑国对宋国宣战了。宋国将领华元,在开战前夕杀羊犒赏士兵,结果,将他的车夫羊斟给“忘”了。之后,两军在“大棘”开战,大战刚刚开始,这位车夫赶着车,拉着华元,跑到了郑国军中。

在此期间,车夫说道:“你可以做主前天的羊,但是,我可以做主今天的车。”华元就这样成了俘虏。最终,没有主帅的宋军损失惨重,副帅阵亡,两百多人被俘,战死的100多人,还被割去了耳朵,损失的战车有460辆。

其后,宋国打算用100辆兵车和400匹好马,去换华元,刚送一半,他自己就逃回来了。回来就去见了他的车夫:“是不是因为马不听话,才跑到了对方阵营?”车夫回答得很干脆:“是人,而不是马。”然后,他就逃到了鲁国。

当时的战场,车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位”,他能被鲁国收留,也可证明其价值。但是,就仅仅因为没有喝到“羊羹”,而损害国家的利益,只能说,他虽是“人”,也只是“小人”罢了。

——晋灵公

话说,晋灵公成为君王时,年纪尚幼,执政的是大臣赵盾。由于,从小就身份显赫,又没有好的老师指点,所以,他做起事来很不靠谱。长大后,他让人建了一座高台,自己拿着弹弓,站在高台上往下“弹人”,看到路人纷纷躲让,以此为乐。

他的脾气难以捉摸,会因为一些小事就将别人给杀了。由于,厨师没有煮烂熊掌,一气之下,他杀了厨师不说,还让妇人抬着尸体,从朝堂经过并将其扔了出去。赵盾等大臣多次劝说,丝毫无效。有一次,赵盾在宫中再一次看见了死人的手,就让随会去劝说君主。

由于,赵盾的身份特殊,晋灵公对其是又怕又烦,为了能让自己继续快活,他就派了一个武士去刺杀。这位武士来到赵盾家中,见其住所条件相当简朴,还没到上朝的时间,他就已经做好了上朝的准备。对此,武士感到很羞愧,觉得自己既然完成不了任务,就以自杀方式了结。

晋灵公当然不会放弃,他又想出了一招,请赵盾吃饭。席间,一位厨师对赵盾说:“君主赐给您的酒,喝三杯就足以。”赵盾领会了他的意思,离开了宴席。这时候,准备杀他的士兵还没有到位,晋灵公就先放出了一条大狗,很是凶猛。这位厨师赶在赵盾之前,杀死了这条狗。

赵盾直到看见追杀他的士兵,才明白,是自己的君王要除去自己。最终,在厨师的帮助下,他得以逃脱。事后,他问厨师:“为何要救我?”原来,是他有一次到首山打猎,看见一位快要饿死的人躺在桑树下,就给了一些食物,只是,对方只吃了一半。

对此,他觉得不解,再问才知道:原来,这位饥饿者家中还有一位老母亲,只是,他已经离家三年了,还不知道情况如何。赵盾听后很是感动,又给了他些食物和肉。不过,他并不知道,这位当年他救济的人,后来进宫做了厨师。

对于此事,赵盾原本打算逃出晋国,还没到边境,晋灵公就被他的弟弟除掉了。

——郑灵公

公元前605年春天,楚国送给郑国一只鼋(大鳖),郑灵公就让厨师做成了佳肴。正巧,子家和子公二人准备来朝拜他。据说,当时子公的食指动了下,就和子家说:“你看我的食指动了,今天一定可以吃到大餐哦。”

进宫一看,果然,郑灵公正在喝鼋汤。子公就笑了:“看到没有?是不是很灵验啊?”君主就问:“啥事?”子公就将路上发生的事情说了一遍。可是,这位郑灵公,将人叫了过去,却又不给汤喝,惹的子公非常不悦。于是,伸出手指,在汤里搅了搅,然后,舔着手指就回家了。

郑灵公异常气愤,想杀了他,岂料,对方动作更快,同年的夏天就除去了郑灵公。在古代,君王在进餐时,就应该尊重进餐的礼仪,不应该召见大臣。如果召见,就应该共享饮食。当然,这种尊重也是相互的。

大臣觉得是君王“不尊敬在先”,也就用“不尊敬”反击了他,这也算是“大不敬”了,二者最终对立,以郑灵公被杀结束,这碗汤的代价未免也太大了些。

——卫献公、孙嘉

公元前571年,卫献公请大臣孙、宁二人进宴,两人提前到达等待许久。结果,左等右等,不见君王卫献公召请,一问才知道,原来卫献公去了园林打猎。两人到了园林,这位君王穿着打猎的服装,和他们说话,只字不提“宴请”事情。

对此,两人非常生气。因为在他们眼中,卫献公犯了两个“礼”上忌讳:

一个是爽约;

一个就是穿不合适的服装和大臣说话。

孙文子的儿子孙嘉,常常陪卫献公喝酒。有一次饮酒当中,乐师曹唱了《巧言》篇的最后一章(《诗·小雅》),这是一首有“谗言诽谤”意思的诗。孙文子听说后,去和大夫蘧伯玉说了此事,后者却摇头:“我不清楚。”就因为此,卫献公被孙文子赶出了魏国,只得逃亡齐国。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