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在北方防御游牧民族,那明朝在南方修“长城”又是为何

2020-09-29 04:05:58 作者: 长城在北方防

如果说长城,我们的第一反应一般都是绵延在中国北方那极其壮观的超长石头防线。但是如果说南方也有长城,恐怕这个知道的人就很少了。

长城是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利器,但是为何南方也有长城呢?南方的长城是防御谁的又是哪些朝代修建的呢?

从秦代开始,苗疆这一概念就开始进入中国的视野。当时秦昭襄王通过对楚国的征伐,设置了黔中郡,这一划分包含的区域十分广大,从今天的湖南常德到贵州铜仁的广大区域都归其管辖,我国历史上关于苗疆的概念也是第一次正式出现。

上图_ 《苗疆全图》

相比于我们一般的认知而言,其实在我国的秦汉乃至于唐朝时期,整个南方开化程度都是相对较低的。尤其是重庆贵州湖南的西南部等地区,更是长时间处于所谓的“苗民”控制之中,虽然在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王朝把这些地区都划归到中国境内,但是实际上采用的是羁縻统治,所谓的羁縻统治就是只要你不闹事,不出兵骚扰内地,表示臣服,那么你干啥我都不管。

说白了,这些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基本处于自治状态。

所谓“吾乡之中,贫寒口甚,生产不繁。土地皆瘠,山广田少,非膏腴之地可比。”自古以来,对于这些苗疆的土地,基本上中原王朝就没什么兴趣,但是苗民一贯悍勇好斗,又骄横难治,经常爆发各种起义严重的威胁王朝统治。

上图_ 明朝版图

本来苗疆的治安问题在明代以前也不算特别严重,但是到了明代,由于采用卫所和土司相结合的统治制度,明廷的卫所在苗疆遍地开花,卫所具有屯田性质,按照明朝的说法叫:“颇得唐府兵遗意”表面上看,卫所兵平时种田,战时作战,这样就可以节约国家的开支,朱元璋称之为:“吾养兵百万而国家不费一钱”。

但是实际上,由于卫所大规模的圈地占据了苗民的生存空间,导致土地矛盾空前激化。在苗疆这样一个非常贫瘠的地方,这种行为毫无疑问会导致整个苗民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劣。

上图_ 明清时淮南以煮盐为主淮北则是晒盐为主

三十年一小反,六十年一大反,苗民的起义在明朝此起彼伏,有明一代有记录的大规模苗民起义就有三十次,其中最能造反的当属所谓的“红苗”,也就是盘踞在今天凤凰到吉首一代的苗民,他们造反的原因也最为直接——缺盐。由于盐铁官营,所以一旦苗民生活陷入困境,盐就会成为不得不造反抢夺的物品,这就直接导致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

明代对于苗民的起义可以说是不胜其扰,由于明朝的军队常年要对付北方的敌人,中期还得对付倭寇和广西大藤峡更加凶狠的起义军,所以不得不对苗民采取守势,所以明朝就采用了一个非常常见又工程浩大的方法——修墙。

上图_ 明万历《楚边图说》之《镇筸营哨图》,《楚边图说》是在明朝镇抚经略苗疆时绘制

对于苗民的不断进攻 ,导致明朝不得不考虑设置据点,宣德五年,明朝开始在苗疆大规模修建据点,主要针对的就是“红苗”,所谓:“总兵官肖授筑二十四堡环其地守之”就是围绕着整个红苗聚居地修建24个堡垒,这样形成了环形防御监视工事,一旦苗民暴乱,立刻进入据点防守镇压。

但是很快明朝就发现,苗民的力量太大,光凭堡垒根本防御不了,为了能够对苗民的防御更加有效,明朝修建了13寨进行防御,明朝方面称之为“哨所”。根据部署:“各哨以土兵、讫蛮等数百余人,复招募打手数十人戍守”。如果遭遇苗民暴动,就立刻13寨同时出兵镇压,可以起到泰山压顶的效果。

上图_ 清朝的《百苗图》

但是很快明朝官方就发现,这些苗民自从修了寨子之后就彻底放弃了大规模的进攻计划,改为小股势力偷袭,苗民们化整为零从寨子中间的缝隙之中穿过,从堡垒与堡垒之间的广阔区域之间秘密通行,明朝设置的堡垒简直形同虚设。

为了对抗苗民的游击战,明朝决定来个绝的,据其《议哨墙》记载:“嘉靖季间,参将孙贤立烽建营,险筑边墙七十里”。这是第一次在苗疆修筑大规模边墙的尝试,不过由于下雨过于频繁这次尝试宣告失败。

但是到了万历时期,由于苗民起义愈演愈烈,明朝决定痛下血本修墙,本着今天特朗普修墙的精神,明朝一修就是以数十里为单位进行计算的,所谓:“自镇溪所起至喜鹊营止复添设边墙六十余里。”而且修完了以后还加了个评价:稳然自谓:“金城汤池矣!“

明朝的修墙计划彻底扰乱了苗民的游击战,苗民一时之间找不到应对之策,所谓“自铜仁下至保靖,运山亘水凡三百余里,一时边防籍以稍固”可见边墙的威力之大,对于苗民而言,这些边墙就是不可逾越的鸿沟。

上图_ 苗疆长城

根据设计,300余里的边墙绕水登山修建,墙高八尺,脚厚五尺,苗民没有强力的攻城设备根本无法翻越,而且守卫边墙的也有大量的军队,头目带兵三十名,不分雨夜,依墙巡至前哨,交签接替,循去环来。所有靠近边墙没有通行证的人都要被拘捕,甚至直接击杀。这种方法确实让苗民结结实实的消停了一会儿,整个万历时期基本上没有苗民起义事件,甚至到了明朝最危急的崇祯时期,苗民也是相当安分的。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