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亚历山大远征、汉朝北逐匈奴,为何近代后勤反而越来越弱?

2020-10-06 17:27:43 作者: 古有亚历山大

编者按:在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文章评论当中,有读者提出疑问——为什么古典时期军队经常能超远距离甚至洲际作战,后勤是怎么供给的,罗马动不动兵临波斯都城下,汉朝北逐匈奴到狼居胥。而到了文艺复兴时代,远征或者说洲际作战反而成了天方夜谭?是基础设施和国力退步吗?

罗马帝国崩溃后,欧洲的军事后勤能力的退步确实是存在的。所谓文艺复兴半近代军队,其后勤系统的虽然比起中世纪有所进步,但仍然落后得令人发指,哪怕是到三十年战争时代也未必恢复到罗马帝国时代的水平。

▲大明风华中远征漠北的朱棣剧照

而明清时代的后勤能力,比起汉朝绝不存在倒退,无非是并不像汉武帝那样有以在册户口减半为代价去打一场战争的决心罢了。明朝初期的讨伐北元,五征漠北自不必说,哪怕是到了后期的万历时代,在明缅战争中仍然能跨越整个云贵高原和缅北群山,深入榛莽当中,攻克缅甸东吁王朝的北都阿瓦城(后来阿瓦城成为贡榜王朝的国都,但清朝攻击阿瓦城的计划以失败告终,关于明缅战争,详见《万历皇帝本可征服缅甸,为何却连失数地?只因日本丰臣秀吉出手了?》)。而清缅战争中清朝有强大的后勤能力,但被1.2万装备燧发枪的缅甸军阻挡未能攻入阿瓦城反而损失惨重。

清代由于高产作物等因素导致的人口暴涨,其能够调动的国家资源更是要多于明代,虽然由于防汉等原因常常限制了军队的规模,但乾隆朝福康安登上青藏高原之后,翻越喜马拉雅山攻打廓尔喀(尼泊尔),无疑是国力雄厚,后勤能力强大的最佳体现。当然,清朝也只能维持不到万人规模的军队翻越喜马拉雅山。

而文艺复兴同期的奥斯曼帝国,在与马穆鲁克王朝与萨法维波斯等势力的作战中,也体现出了强悍的后勤补给能力。在直取马穆鲁克王朝老巢埃及的灭亡马穆鲁克王朝终战中,虽然受到马穆鲁克王朝苏丹图曼贝伊的煽动,附近的阿拉伯部落一再进行骚扰,但奥斯曼军队还是只用五天时间就把所有辎重和火炮运过西奈半岛,速度之快令人侧目。

▲冷酷者塞利姆一世苏丹

而在对萨法维波斯伊斯玛仪一世的作战中,塞利姆面对伊斯玛仪一世的坚壁清野,依然凭着奥斯曼帝国强大的后勤补给能力,在一片荒芜之中长驱直入,经过数月追杀获得查尔迪兰大捷,攻克了伊朗高原西北部的萨法维首都大不里士,其后勤上的难度还要高于罗马帝国攻克帕提亚王朝和萨珊波斯的帝都泰西封。随后在穆拉德三世时代,土耳其军队又一次长途行军攻克了大不里士,并占领长达20年之久。出身突厥游牧部落的奥斯曼人,由于从拜占庭帝国继承了先进的后勤系统,并发扬光大,其后勤能力很长一段时间冠绝欧洲。

▲奥斯曼帝国巅峰版图

奥斯曼帝国的军队规模往往显得极为庞大,因为他们有远超过作战人员数目的后勤人员。每当奥斯曼帝国的军队出征前,就会有大量的民兵进入军营,负责为前线部队运输粮草和修筑工事。苏丹亲兵们对食物的热爱是出了名的,他们在行军打仗时会携带大大小小的铜锅用来烹饪食物,他们的军旗上的标志也是“卡赞铜锅”,甚至当他们造反的时候,也会“掀锅为号”,以掀翻铜锅的行为来表达自己不再为苏丹效忠。

▲维也纳之战

在当时,当欧洲的骑士们在吃干硬的面包时,奥斯曼帝国的苏丹亲兵每天都能享受到烤肉、抓饭和新鲜的面包。即便是奥斯曼帝国步入衰退的1683年维也纳之战时,根据欧洲史书的记载,那些远道而来的二十万奥斯曼士兵,在维也纳之战末期,甚至还每天都能吃到新鲜的面包,而城内在波兰援军赶到之前,已经开始杀马、捉猫狗和老鼠为食。

▲拯救维也纳的波兰国王约翰三世

奥斯曼帝国的后勤系统经过了罗马式官僚的精密计算,并极为重视道路、水井等基础设施的修建,他们常常用骆驼驮运粮草以提高效率。在他们的后勤补给队中,各职业的人员五花八门,包括鞋匠、铁匠、皮匠、成衣匠、军医等等,甚至各色娱乐人员。

▲波斯帝国的御道系统,全程设有驿站

当然,“罗马式”这个词语未必恰当。在相近的时间内,西方的波斯帝国与东方的东周诸雄发展出了强大的动员组织和后勤体系,其代表就是开阔的道路与绵延的长城(战国时代北方长城已经有大规模修筑,波斯帝国也有长城形式的军事设施)。当波斯式的官僚系统与文化风格经希腊人之手传入罗马时,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对此嗤之以鼻,并阴阳怪气地表示罗马已经堕落,日耳曼人是高贵的野蛮人。但到三十年战争之后再过百十年,中西欧的日耳曼后裔们终究要接受这些来自亚洲的庞大而精细的官僚系统和后勤管理体系。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