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藏古刹,林海隐仙人。铁山禅寺位于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铁山寺森林公园内。始建于东汉末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乃汉族出家的第一位僧侣严佛调所建,为其开山之道场。
严佛调又称严浮调,(公元117-197?),是东汉末年临淮考城(今盱眙铁山寺)人。为文献所见之我国最早的出家人,也是我国撰写经书第一人、翻译佛典第一人、修庙建寺第一人、境外传道第一人。主要著作有《法镜经》、《沙弥十慧章句》、《大宝积经·郁伽长者会》等。
中国汉人出家第一人
据《祐录》记载:浮调绮年颖悟,敏而好学,信慧自然。东汉桓帝(刘志)时,严佛调为临淮郡,也就是现在的盱眙。严佛调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深感苦恼。
当时洛阳已成为汉地翻译佛经的中心,并在洛阳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寺院——白马寺。严佛调从临淮郡辗转去了洛阳,在鸿濡寺结识了安息僧安世高。
安息僧欣赏他的博学多才,严佛调也受佛教思想的影响,遂出家修道潜心研究佛学并参与了译经,成为中国第一个(最早)的汉族僧侣。
中国翻译佛典第一人
灵帝末年,安息人安玄,以通商助汉,封骑都尉。安玄居华久,通汉语,因是佛教徒,有志译经,无力完成。严佛调随安世高学佛,久与胡僧胡商游处,通胡语,精佛学,成为安玄译经合作者。"都尉口陈,严调笔受",然后切磋定稿。此为译经史上创造,为佛经汉译开辟了新途径。汉灵帝熹平元年(181年),安与严译《法镜经》两卷,中平五年(188年),严独译《古维摩经》两卷。
据《开元释教录》卷一所述,师于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与安息国优婆塞都尉安玄共译《法镜经》二卷、《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一卷,师任笔受。中平五年(188),在洛阳译出《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等书。
中国自撰经书第一人
严佛调译经外,动笔撰述,阐明佛理,传世撰著为《沙弥十慧章句》。自序称"有菩萨者,出自安息,字世高,韬弘稽古,靡经不综……或以口解,或以文传,唯《沙弥十慧》,未闻深说……长无过庭善诱之教,悲穷自潜,无所系心。于是发愤忘食,因闲历思,遂作《十慧章句》。"因佛调向世高学佛,听讲禅数,唯十慧之义未及详闻,而世高辞世,故发愤著此章句,申明先师遗旨。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记载:浮调既学佛('学佛'二字首见于〈法镜经后序〉)于世高,听讲禅数,唯十慧则未详闻,故此撰书(《祐录》著录一卷)。其序中又谓'十慧之文,广弥三界,近观诸身',则乃禅观之书也。考谢敷〈安般守意经序〉有'建十慧以入微'之句,该经世高所出,中有十黠,谓数息、相随、止、观、还、静、四谛也。十慧似即十黠。浮调所撰,即在申明世高之遗旨(世高译之《阿毗昙五法行经》别有十黠,按其内容,当非浮调之十慧)。
中国境外传道第一人
东汉永平至延康年间,天竺、大月氏、康居、安息和西域每年都有高僧来到中土传道或译经。受此影响,公元192年孟春,严佛调在古稀之年,怀着对佛教发源地的仰慕,对佛教文化交流的渴望,离开家乡临淮,前往天竺、大月氏等国,宣传他的佛家思想,受到当地信众推崇与爱戴,积劳成疾,客死他乡。
中国修庙建寺第一人
临淮,楚王英(中国最早信佛贵族)之辖地,汉末为佞佛官僚笮融势力范围。在其影响下,临淮遂为汉代佛教流布最早最重要区域之一,而开此风之先者为严佛调。东汉灵帝中平年间(184—189年)笮融于徐州、临淮、广陵一带大兴佛寺,铸铜佛、饰金身、设斋会,信徒达数万。而据史载,公元182年,严佛调回到了家乡临淮郡,主持修建了以铁山禅寺为主的几座寺庙,广传佛法。
铁山禅寺占地二三百亩,历时15年方建成。严佛调的女婿谢静吾是一名大将军,野心勃勃,一心想谢家在朝中的权势如日中天,于是不惜一切代价,耗巨资选了一块风水宝地修建家寺,供奉自已祖宗的牌位,并取名"铁山寺"。有"铁打江山"之寓意,更包含威驾海内并吞八方当皇帝的野心。
铁山寺有记载的第一座梵刹,历代屡毁屡建,香火不断。
明代嘉靖年间,铁山寺得以复建,历时十五年始成,方圆二三十亩寺区内,石门石柱,石龛石佛,六百和尚念起经来,轰轰如雷鸣。
住持高僧慧远法师迷醉云游,酷爱花木,先后从大江南北及至朝鲜半岛带回不少珍稀物种,并逐步养成盱眙山区偏好植物栽培的风气。
清代中期,达到鼎盛,以铁山寺为中心,形成以清凉寺、开山寺、白马寺、黄岩寺、奶奶庙、汪姑庵为辅佐的十四座庙宇的寺庙群落,晨钟暮鼓,诵经念佛,附近两省善男信女均不辞路远,前来顶礼膜拜,佛事之盛,被时人誉为"小九华"。
到民国初年,土匪横行,十数座寺庙均被山匪所占,当时国民政府调动一个师兵力剿匪,寺庙大部分建筑毁于战火。解放后,只留下部分禅房及断垣残壁,但仍有许多佛教信徒来此朝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