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庭坚论书诗与论书札记,看其书学主张中的光芒

2020-10-06 19:28:58 作者: 从黄庭坚论书

文/江南之春

江西修水县黄公故里黄庭坚塑像

黄庭坚是北历史上文学与艺术开宗立派的人物。如果我们走近他,你会发现你自已要不喜欢他这样的人物是很难的。

其一生于文学上是江西诗派的开山之人,于艺术是草书史上“二张一素”后的又一座高峰。抛开文学与艺术上的巨大成就,当你了解他的一生,你会发现他是那么纯净的一个人,一个内心无比丰盈轻快的人。他以文章道德、艺术修为与他的老师苏东坡托起了北宋文化艺术的天空。尽管在他们的身边还闪耀着无数的繁星,但是他们师生二人无疑是天空最耀眼的双子星。

黄庭坚一生最可贵的是,在其师苏轼这位诗、词、书、画无不光芒四射的巨星之下,从来没有迷失过自已。无论文学,还是艺术他都能表现出卓然而立的见解,这也许是他与其师以“苏黄”并立的关键所在。

黄庭坚草书《诸上座草书卷》(局部)

黄庭坚草书《花气薰人》帖

今天我们先不谈文学的事,笔者仅从其对书法艺术的见解,来分享其一生为何可以做到不被其师苏轼的光芒所笼罩而能做到开宗立派。一、以文学诗词为媒,结识苏东坡并投入其门下

黄庭坚比其师苏东坡小8岁,他俩都生活于北宋经济文化最鼎盛的时期。苏东坡1057年中进士,时年20岁;黄庭坚1067年考中进士,时年22岁。从家庭文化渊源来讲,黄庭坚似乎更强。黄庭坚一门有进士10人,其父叔祖辈进士之多,在江西修水县有“十龙及第”之谓。

苏轼与黄庭坚的相识到黄庭坚投入苏轼门下颇具戏剧性。

由于黄庭坚很小的时候,诗文就极其了得,在当地有“神童”之称。加之其品行高洁,丰神俊朗,不及弱冠已为御史中丞孙觉选为乘龙快婿。孙觉很看重女婿黄庭坚的诗文才华,希望与自己交游甚好的当朝文豪苏子瞻看一看黄庭坚的诗词文学并加以点评。

1072年,终于机会来了,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前来老友孙觉家拜访。孙觉为黄庭坚的岳父,其有意将黄庭坚的诗文集放在书房案几显眼的地方,果然苏东坡拿起便浏览了起来。这一读不觉让他啧啧称奇,连声赞道:“这世上真的好久都没有出现过这样好的作品了。”苏轼认为这么奇崛瑰伟、超逸绝伦的文章当朝可不多见呀,其与古人或可一较高下。

于是孙觉马上趁热打铁:“这位作者,目前知道他的人还不多,你是当今文豪,在稠人广坐中称赞他,就会引起众人的关注。”

东坡哈哈一笑:“他就如同精金美玉,不接近别人,别人也会主动接近他,想要逃避盛名难上加难,哪里用得着我逢人说项呢。”

黄庭坚行楷《苦笋赋》局部

由于有苏轼这样的大豪点评赞尝,黄庭坚的文学声名在北宋朝野飞速飙升,成为北宋文坛快速升起的一颗新星。

1079年,苏轼身陷乌台诗案。案发之初,早先与苏轼有过诗词唱和、信件往来的人,纷纷加入揭发队伍,撇清关系。譬如沈括,赶紧拿出他那存有的苏诗,作为犯罪证据交给朝廷。

黄庭坚当时人微言轻,却要站出来替苏轼说话,说了一些“苏轼忠君爱国”之类的话。最终,苏轼被贬黄州,黄庭坚被处罚金。

1086年,元祐元年。北宋政局发生重大变化,“新党”失势,被归为“旧党”的苏轼、黄庭坚等人纷纷回京为官。

黄庭坚用一块石砚作为见面礼,以弟子身份登门拜见了苏轼,正式成为苏轼的学生。这一年,黄庭坚41岁,苏轼49岁。

黄庭坚狂草《廉颇蔺相如传卷》局部

苏轼为黄庭坚正式列入“苏门四学士”而欣喜不已,写诗道:

我今独何幸,文字厌奇玩。

又得天下才,相从百忧散。二、黄庭坚在书学艺术上,观点和见解与其师苏轼的异与同,同处和鸣,异处有光芒

黄庭坚拜苏轼为师后,其实走的是亦师亦师的道路。自此,终其一生他们之间的诗词书法交流极多,黄庭坚因此在艺术上受到了苏轼巨大的影响。但是,难能可贵的是黄庭坚对苏轼的艺术主张尤其是对历代草书大家并不是全部赞同,他有自已非常独立的见解。这一点连苏轼本人也是欣赏的。

关于黄庭坚对艺术的主张有很多是发人深省的,给后世留下了许多思索和启迪。

如何继承前人,黄庭坚曾讲:《兰亭》虽真行书之宗,然不必一笔一画为准,譬如周公、孔子不能无小过,过而不害其聪明睿圣,所以为圣人。不善学者,即圣人之过处而学之,故蔽于一曲。今世学《兰亭》者,多此也。鲁之闭门者曰:“吾将以吾之不可,学柳下惠之可。”可以学书矣。

黄庭坚 跋《黄州寒食帖》

这一段论书学文字中所透露出来的主张,有与苏轼交集的地方,但更有与苏轼非相交不同的主张。苏轼一生对二王父子的书法推崇到无以复加,认为尽善尽美,甚至认为看了王献之的行草,前人的都不值得再看。在其好友刘景文处观赏了王献之《送梨帖》后,兴奋激动不已,又是点赞打Cαll,又是题诗赞美:

《书刘景文所藏王子敬帖绝句》

家鸡野鹜同登俎,春蚓秋蛇总入奁。

君家两行十二字,气压邺侯三万签。

但是黄庭坚并不这么看,他认为:王羲之的《兰亭序集》行书,虽然是行书的法度之宗,也不必一笔一画都以其为准绳。这就好比周公、孔子不能没有小的过失,但是这些小的过失却不会损害他们的聪明睿圣,所以他们还是圣人。不善于学习的人,即使圣人的小过失地方也要去学习,所以不能全面看问题,导致拘泥其一隅,这是不可取的。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