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知己:人这辈子,所有遇见,皆有因果

2020-10-09 17:30:32 作者: 论知己:人这

有书君说

他是精通琴艺且贵为晋国的上大夫。

他是戴斗笠、披蓑衣的粗鄙樵夫。

两个看似不会有交集的人,却因为一曲高山流水,成为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

他们就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和钟子期。

人这一生,相识百人,不如知己一人。

何谓知己?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高山流水背后的故事,或许就能明白。

蓬莱仙境苦练琴

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流传了几千年,伯牙抚琴,子期静静聆听,这段经典友谊被无数后人传颂为“知音”的典范。

回顾历史才发现,俞伯牙最初在琴艺上并没有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

《琴操》《乐府解题》中均有记载过伯牙学琴的故事。

俞伯牙是春秋时期楚国人,他从小就非常聪明,由于天赋极高,得以拜当时很有名气的琴师成连为老师。

三年之后,成连已将全部的技艺传授给俞伯牙,伯牙也学习的很好,琴艺大长之后成为了当地很有名气的琴师。

高手,总是有自己的苦恼。

因为他觉得自己在琴艺上还能够达到更高的境界,但始终不得要领,不能够“精神寂寞,情致专一。”

然而老师成连却坦言自己只能教弹琴技艺,至于艺术的领悟和感受方面,他也不是很擅长。

但是成连的老师方子春是一代宗师,在移情方面非常擅长。

于是,俞伯牙准备好了充足的食物,与老师一起乘船至东海找方子春继续深造琴艺。

当船行至东海的蓬莱山时,成连借口要去接老师过来,便离开了。

很多天过去了,成连老师却再也没有回来。

伯牙抬头望着波涛汹涌的大海,再回望岛内一片寂静的山林,只听得:“海水汩没漰澌之声,山林窅寞,群鸟悲号。”

孤独寂寥的心情可想而知。

这个时候,伯牙不禁触景生情,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的和谐旋律。

仰天长叹之后,伯牙音随意转,大自然的美妙和自己忧伤仿佛合而为一都融合进了曲子:

繄洞渭兮流澌濩, 舟楫逝兮仙不还。

移情愫兮蓬莱山,钦伤宫兮仙不还。

这便是后世传颂的《水仙操》。

伯牙豁然开朗,原来是成连老师故意让自己深处孤岛,整日与海为伴,与树林飞鸟为伍,独自感受大自然,这才真正体会到了艺术的本质,创作出了真正的传世之作。

俞伯牙就这样成为了一代杰出的“琴仙”,他的琴声能够模仿大自然中的很多声音,并且能够表达各种感情。

荀子在《劝学篇》中曾这样讲:“伯牙鼓琴而六马仰斜。”

凭借这高超的琴艺,伯牙先是被任命为晋国宫廷乐师的首席,后来又被任命为晋国上大夫。

人生虽是平步青云,然而高处不胜寒,世界如此之大,真心能够听懂他曲子的人并不多,理解他琴意的人更是一人没有。

这种孤独,比置身于孤岛更加惨绝。

高山流水遇知音

有一次,俞伯牙奉晋君之命出使楚国,在返回的途中,他心系故国的山水,一路走走停停。

中秋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时遇到了暴风雨,由于风雨所阻,伯牙不得不将船停泊在岸边等待雨停。

云开月出时,风浪渐渐平息,伯牙望着天空中的一轮明月琴兴大发,开始专心抚琴。

正当他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中,忽然觉得手下一紧,琴弦被拨断了一根。

琴有误,高人顾。

按照当时的说法,若有势均力敌的高人相遇,乐器因为通人性会作出一定的反应,比如断弦等。

作为琴中高手的伯牙向来自负,不信这荒野山林中有懂自己琴艺之人,便命仆人去寻找,却见仆人带过来一位衣衫褴褛的樵夫,这位樵夫便是钟子期。

子期告诉伯牙他生活在汉水边,以砍柴为生,闲暇时喜欢读书,刚才被美妙的琴声吸引,这才不由得听了起来,并非有意偷听。

伯牙借着月光打量着樵夫,果然身旁放着一担柴,伯牙不信樵夫能听懂自己的曲子,便有心为难:“你既听得懂琴声,那就说说看我弹的是什么曲子?”

樵夫淡定回答:“先生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伯牙感慨自己以貌取人,暗暗赞叹樵夫的谈吐不凡,便邀樵夫到船上细谈。

接着樵夫子期又认出伯牙所弹之琴为伏羲氏造的瑶琴,又把这瑶琴的来历意义说了出来:

“此琴材质取自梧桐树,且只取中间部分,后放置于江水中浸泡七十二天,后择良辰吉日制作而成。

此琴抚到尽美尽善之处,啸虎闻而不吼,哀猿听而不啼。乃雅乐之好处也。”

当今能知此琴来历的人并不多,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却也担心他是“记问之学”,忍不住再次考验子期:

孔仲尼鼓琴于室中,见猫方捕鼠,颜回能闻琴中贪杀之意。

我心中所念,足下能闻而知之否?

于是,伯牙便抚琴弹奏,请子期辨识其中的寓意。

这便是春秋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所著的《列子·汤问》中,记载到的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

伯牙心中想着巍峨的高山,子期回应道:“善哉,巍巍乎若高山。”

伯牙又鼓琴一曲,意在潺潺流水,子期回应道:“善哉,洋洋乎若流水。”

伯牙听后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琴声表达的意境过去从未有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樵夫竟能听得明明白白。

伯牙到子期面前一揖到地,感慨竟在这野岭之地,遇到了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

合意客来心不厌,知音人听话偏长。

两人在船中伴着美酒畅谈,越聊越投机,不觉便到月淡星稀,东方发白。

分别之时,两人竟生出些相见恨晚的感觉,便结为金兰。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