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清朝陈澹然在《寤言二·迁都建藩议》中写道:“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表明了身为领导者,每个决定都关乎无数人的生死,这就要求领导者要有超前的战略眼光,要有长远的打算,才能带领自己的集团走向辉煌。01
纵观历史,帝师在教导君王时总会告诫他们君王切忌感情用事,但刘备在这点上就做得很不好,因为两位义弟之死都与东吴脱不开关系,而此前吴蜀一直是同盟关系,背叛者从来都最可恨,因此刘备没有听从属下的劝阻,发动了报复东吴的夷陵之战。
▲刘备剧照
无论刘备真的是因为两位义弟之死而丧志理智,还是为了贯彻自己在世人面前的仁义形象,或者无法承担失去荆州的损失,他都有理由对东吴发兵。但是在两弱国联盟对抗曹魏的大背景下,这种决定显然是错误的。事实上,无论这一战的胜败,最后的受益者都只会是曹魏。
▲东汉三国营帐
相较之下,三位传奇雄主的晚辈曹丕就要理智多了。弱国时刻面临被强国吞并的风险,在夹缝中小心谨慎地生存极为不易,但并不是说强国就能随心所欲的行事了。曹丕手中掌握的曹魏就是当时的强国,因为曹魏被西蜀和东吴共同视为大敌,两边联起手来曹魏想要如鱼得水的应付也很是艰难,所以曹丕也必须小心翼翼地分化敌人。事实上,荆州之战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分化案例,不但除掉了名将关羽,而且让联盟产生了破裂。
▲关羽剧照02
当时,刚刚上位完成称帝大业的曹丕面临的就是吴蜀窝里斗的局面。夷陵对战时,孙权借着荆州之战建立的良好关系向曹魏求援,可惜最后没用上,孙权也没想到这么轻松就打败了刘备。此时刘备败落,蜀国军心惶惶,按理来说应该是进攻蜀国的最好机会,可是曹丕却压根没有借势率军攻打征讨蜀国,难道是曹丕失策了吗?其实并非如此,对此专家表示,他是聪明人,这才是真高明。
▲曹丕剧照
战国时期,最为耀眼的就是鬼谷子一脉的纵横家。“合纵连横”是相当高明的战略,被后世所广泛应用。其中“连横”的诀窍正是在于远交近攻、弱交强攻,当对手太多时只能一点点蚕食,与天下为敌是非常不智的做法。先攻打距离近的敌人很好理解,那么为什么柿子不先捡软的捏呢?因为作为强势的一方,需要尽可能地消灭大威胁,而弱小的敌人本来就不具备威胁,而且注定只能依附于强者存在,如果先对这种对手下手,他们会被推向强敌的一边,相当于给对手增加了实力,而先对弱小的对手示好,这样在消灭强大的对手后,弱小的对手就可以任意搓捏。
▲刘备惠陵照片
三国时期的形势正是如此。曹魏占据了中原,而中原北方大地因为有养马之地,民风彪悍擅长骑射,加上北方人的体格也强于南方人,所以在地利上就占据了极大的优势,曹魏也因此成为了三国中最强的一方。而剩下的两方中,孙吴占据了江东,也就是今天的江南之地。这里的人虽然不如北方善战,但优势在于富庶。后世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足以说明江南的粮食资源之丰富了。占据了江东,别的不说,吃馒头可以吃一个扔一个,红糖白糖想蘸哪个蘸哪个。最后是西蜀,既没有北方人的彪悍,也没有江东人的富庶,唯一的优势可能就是四川的地利了,毕竟这里易守难攻。所以刘备死皮赖脸也要骗走荆州,也就不难理解了。
▲孙权剧照
此外,江东还是西楚霸王的兴起之地。三国距离秦末也才400年,西楚霸王的名头依然响亮,加上孙策还有“小霸王”之称,从这一点来看也是值得重视的对手。东吴也是良才辈出。孙氏父子统治江东已历三代,人心归附,而且四任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个个都是大才,他们是联蜀抗魏、二分天下战略最坚定的支持者。
▲司马懿剧照
夷陵之战孙权求援时提出以孙登为人质送到曹魏,结果最后不了了之,这正好给了初登基的曹丕一个很好的开战借口。可惜天不遂人愿,因为天气、疫病等种种因素影响,曹丕没能完成消灭东吴的计划就英年早逝了。后来的司马懿从内部瓦解了曹魏,最终司马氏夺得了天下。但司马懿也不得不感叹曹丕的高明,如果当初曹丕真完成了战略,天下早就统一了,也就没有司马家什么事了。结语虽然在小说和影视剧里也许曹丕并不出彩,但实际上作为曹魏的开国皇帝又怎么可能会是个庸碌之辈呢?从曹丕能走一步看三步的战略眼光就知道,他完全对得起曹操打下的家业与对他的栽培。
参考资料:
《寤言二·迁都建藩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