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子与帝王的关系在千百年的封建社会之中说不清、也道不明,若说臣子对帝王不够忠心,是断然不妥的,因为在皇帝遇到危险时,大臣往往是冲在最前面的;可若是说大臣对于皇帝忠心耿耿,似乎又有哪里有些不对,固然帝王对于有功的臣子不会亏待,可是这些只会引起人们更大的贪欲,而不是使人们得到满足。于是手中权势越来越大的朝臣便开始生出旁的心思,对于帝王的统治也是越来越不满,最后便打算取而代之。
在现在看来似乎许多故事的发展都来源于命运的巧合,少时的魏忠贤没有什么文化,只是乡里的小混混,后来为了得到更好的生活便净身进了宫。虽然魏忠贤的学历不高,但是他却极会看眼色、揣摩上位者的心思,特别是在明熹宗在位时期,对其的宠信更是达到了顶峰,只是在任何一个时期,宠信宦官在朝臣看来都不是一件好事,于是朝堂之上便出现了很多反对的声音,只是这些后来都被魏忠贤用铁血手腕镇压。
不过他能受到帝王重用与信任,还是因为他能力出众。他不仅能够将朝政处理得十分妥帖,帮助帝王解决迫在眉睫的财政问题。他还能利用自己的权势任命边防将领,对于不听话的人也绝不姑息。这样一个既能帮助缓解国家问题、稳固江山又能帮助帝王充盈国库的人,怎么会不受到了皇帝的喜爱呢?自然生而为人谁都会有贪欲,在帮助帝王做事的过程中魏忠贤也不忘将自己的荷包填满,也正因此他也有了“奸臣”的称号。由于明熹宗并无子嗣,于是最后便将位置传给了自己的弟弟,也就是之后的崇祯皇帝,还对他交代:魏忠贤这个人能力出众,是个能够担当大任的人,你可以重用。表面上他是在为自己的弟弟举荐人才,实际上则是为魏忠贤要下一块免死金牌。
但崇祯皇帝早就有了自己的想法,在他没有即位之前便十分不喜眼前的宦官,于是在他登基后打压权臣便成为了他的当务之急。只是魏忠贤在朝中盘亘已久,势力错综复杂,想要拔掉他着实不易。这时一位臣子的奏折给了这个满腹愁绪的帝王一个机会,在那之中有关于魏忠贤的数十条罪状,最终这个权倾一时的大臣被削、在流放的路上选择以自杀结束一生。
天真的崇祯皇帝以为在魏忠贤去世之后,国家出现的问题便可以开始好转,只是他将事情想得太过简单,当时明朝的衰落实际上是大势所趋,而非魏忠贤一人所为,以至于到最后连戍边将士的津贴都拿不出来,这也加快了李自成攻打京城的进度。令人十分奇怪的是,在国家面临外患时崇祯皇帝却突然下旨为魏忠贤修筑墓陵。崇祯本来是一个十分有抱负的皇帝,但是国家到他手中的时候已经变得岌岌可危,于是他只能通过这些来寻求所谓的心理安慰,期待国家会因此有所好转。
其实除去这些,崇祯为魏忠贤立碑的想法也很好理解,他并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他对于军事的处理方式恰恰十分适合当时的明朝,而且他还为帝王举荐了不少人才。反观在其去世之后,皇帝任用东林党人,反而加剧了帝国的落幕。在敌军达到城下时,一直服侍崇祯的曹化淳说,若是忠贤还在,事情尚且不必至此,这句话对当时的帝王触动很大,这或许也是他选择厚葬魏忠贤的另一个原因。
很快岁月流逝,掌管国家权力的帝王不知已经更换了几位,到了在位的康熙帝在位时期,他却突然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那就是下令将魏忠贤的墓陵铲平,或许是为了向世人证明自己不会走那样的老路,或是自己定不会像那样让臣子变得独当一面、占领上风,亦或是提高自己在百姓心中的地位,至于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今天的我们不得而知。不得不说虽然魏忠贤顶着所谓奸臣的名头,但是他为明朝做出的贡献仍旧是我们不能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