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对于每年可录取的庶吉士的数量,弘治朝亦有定额,“每科所选不过二十人”,即每科最多不能超过20位庶吉士。
自弘治朝后,庶吉士的选拔虽然依旧有些变动,但大体如弘治朝所定的那般。当然,对于庶吉士的选拔,终明一朝,虽多有变化,但唯一不变的是,明廷对于庶吉士的要求是“始终如一”的严格,非文学优等者不得为庶吉士。
即使被选为庶吉士,在三年的时间中,作为天下文人翘楚的庶吉士依然是被严格要求,时翰林院“设会簿,稽勤惰,唯以严声厉色督责之”,专设有“会簿”一职,负责检查庶吉士的学习情况,一旦有松懈、偷懒的时候,会簿必定会严厉斥责,且当时庶吉士不但要受到会簿的监督,还要受到馆长(“推一年长者为馆长,总挈诸务”)的监督。此外,庶吉士在三年的学习中,每月都须交“诗文各一篇,第其高下,俱揭帖,开列名氏”发翰林院“立案”,以此来作为日后“散馆”时授职依据。
当然,庶吉士虽在选拔,及学习时被朝廷严格要求,但一旦被选为庶吉士,只要他情商够高,他的前途将是一片光明,毕竟庶吉士可是被明人称为“储相”的存在。
首先,庶吉士在学习期间,其授课老师多为翰林院、詹事府、吏、礼二部的高官,这对于庶吉士以后的仕途肯定是有着极大的帮助的。众所周知,封建时代,官员是极重乡谊和门生关系,而当时,在翰林院学习的庶吉士自然就是这些高官的门生,如此,这便为庶吉士以后政途的发展敞开了便利的大门。再是,庶吉士在学习期间,不但要学习,有时候还要负责起草诏书,为皇帝讲解经籍之责。想想看,作为皇帝的近臣,日日陪伴在皇帝身边的臣子,只要稍微有能力,他铁定是能被重用的。
因此,正是因为庶吉士这个职位能为人带来无穷无尽的好处,更是能比他人更容易成为朝中重臣的条件,比如“南、北礼部尚书、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当时南京和北京礼部尚书、礼部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三鼎甲和庶吉士出身不可任;再如权力大升迁又快的科道官员“新科进士皆不得与”,“御史必试职一年始实授,唯庶吉士否”,此外,庶吉士最诱人的就是有了进入内阁资历,一旦进入内阁,就是全天下最有权势的官员。
由此,庶吉士虽然不容易当,也不容易混,但还是让天下读书人为之趋之若鹜,更甚者,有时候在有些人眼里,庶吉士比状元、榜眼、探花都要更有诱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