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简介和古诗文阅读

2020-10-13 20:32:42 作者: 《诗经》简介

《诗经》,是中国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多年)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只有标题,没有内容)。因此,一般我们说诗经现存有305首(311减6),或取整直接说诗三百。【注1】

《诗经》作者佚名,已就是没有留下名字,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开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内容非常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所以三字经里说:“有国风,有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孔子曾概括《诗经》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简单得说诗经是非常质朴纯真的,好像善良、淳朴的少年时代一般。今天我们所的成语”天真无邪“,大体便出自于此。

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可见,《诗经》对我们文化的影响有多大。

我们常说子曰诗云,便是如此,子曰就是孔子说(也可以延伸出去,是诸子说),而诗云,就是诗经里说了。

产生年代、创作者和传承

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这些没有记录姓名的民间作者的作品,占据诗经的多数部分。这一部分共选了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乐调,称十五国风,共160篇,内容都是民歌。产生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南到长江北岸,分布在今天的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周代贵族文人的作品则构成了诗经的另一部分。如《尚书》记载,《豳风(bīn)·鸱鸮(chī xiāo)》为周公旦所作。

据说春秋时期流传下来的诗有3000首之多,后来只剩下311首,孔子编纂诗经之后,最早由他的弟子子夏传承。我们现在看到的诗经,是战国末年时,毛亨和他的侄子毛苌所编辑和注释的,所以又称为毛诗。毛亨学《诗》于荀子,而荀子学《诗》于子夏。

【注1】《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诗的典型特征--重章叠唱

诗经的典型特征,大概就是重章叠唱,也就是大部分内容重复,反复叹咏了。

我们以今年疫情期间出镜率很高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来举例说明。

《诗经·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注释】

戟jǐ,戈和矛的合体,也就是在戈的头部再装矛尖,既能直刺,又能横击。

裳cháng,下衣,这里此指战裙。

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

【解析】

全诗三章,每行(章)只替换了三处,也就是:袍->泽->裳;戈矛->矛戟->甲兵;同仇->偕作->偕行

这种简单的技巧,让诗句大同小异,却在反复叹咏中,让诗意一点点递进。

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衣战袍,那就不要说没有衣服了,是兄弟的就共用一件战袍吧。“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战斗一起,大家就急忙修整好了兵器,为什么大家能这么快克服困难呢?因为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共同抗击。

第二章,同样的,不要说外衣了,艰苦的条件下,内衣也是可以共享的,因为你我亲如兄弟!赶紧的,弄好矛戟,我们一起出发!

第三章,下衣也不要分你我了,赶紧修整好铠甲,拿好兵器,一起共同杀敌!

这首先秦时期的战歌,在如今的网络世界上仍然十分流行,很多穿越小说里甚至常常把它作为国歌使用。这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确实表现了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如何阅读古诗文

1、通假

在古诗文里,通假字非常常见,通假就是"通用、借用"的意思,据用读音或者字形相同、相近的字来代替。

如 “女还,顾反为女杀彘。”(《曾子杀彘》),这里的 女 就代表 汝,也就是你的意思。

还有常见的 大 通 太,反通返,见通现,说通悦,亡通无等等。我们阅读古诗文时,如果一时觉得不通,就可以想象是否是通假字。

比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不是说智叟死了,然后回答,这样的话就很灵异了,对不对?这里的意思自然是:智叟无以回答,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的意思。

回到这首诗上,与子同泽,自然不是说和你一起在水塘里滚泥巴,而是这里的泽通衣字旁的’襗‘,(注意泽的繁体是’澤‘,所以它和襗是形似的通假),也就是相当于如今的汗衫一类的内穿衣物。

2、文言文谓语助词,之乎者也,焉哉矣

“之、乎、者、也”是文言文里常用的语气助词,另外还有焉、哉、矣等词。

我们以和与子同袍等意思相近的一段话来说明: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 《论语.颜渊》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