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留下两百首诗词,3首他早年写的诗,展现了他的雄伟志向

2020-09-15 17:26:41 作者: 朱元璋留下两

对朱元璋大家都不陌生,他是明朝开国皇帝,因其特殊的人生经历,他只能通过后天的努力,这不仅让他成为了一名能诗作文之人,也给后人留下了不少诗句。

根据《明史·艺文志》的记载,在《明太祖文集》五十卷中,光诗文就有五卷。现在,后人能够看到朱元璋的诗词有两百多首,我们今天来说说朱元璋早年的三首古诗,这三首古诗,也能够看出朱元璋的雄伟志向。雄豪恣肆、霸气凛凛的三首古诗

朱元璋早年,生活在战火纷纷的环境之中,所以这时候朱元璋所写的古诗,都是和战争有关系的。这些诗词的风格,体现的是雄豪、壮阔,充满了霸气。

比如他所写的《咏菊花》:“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朱元璋的这首诗,化用的是唐朝黄巢的《不第后赋菊》,《不第后赋菊》是这样写的:“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从这两首诗来看,作者都是写的菊花,而朱元璋的诗比黄巢写的还要霸气、豪横。朱元璋直接将菊花比作自己,抒发自己与各大诸侯抗衡的豪迈之情。

这首诗中的“不发”指的就是当时谋臣给他提出的“缓称王”之策,而“发”指的就是花儿盛开,抒发自己一展宏图的美好愿望。

这首诗,整体给人一种霸气的感觉,同时犹如一把锋利的剑刃,即将横扫一切。展现了朱元璋踏平割据势力,推翻元朝的豪迈壮志。

朱元璋早年所写的另一首诗是《不惹庵示僧》:“杀尽江南百万兵,腰前宝剑血犹腥。山僧不识英雄汉,只顾哓哓问姓名。”

朱元璋写这首诗时,刚好是他转战江淮,这首诗他将自己生动地描绘成一个身穿戎装、英姿勃发的青年形象。

虽然这首诗只有四句,但是简单的刻画,就把主人公的形象鲜明表现了出来。这首诗的后两句,描述了朱元璋身上应有的霸气和一统山河的宏图伟略。

第三首诗是《征陈至潇湘》:“马渡沙头苜蓿香,片云片雨过潇湘。东风吹醒英雄梦,不是咸阳是洛阳。”

根据史书记载,朱元璋写这首诗,发生在剪灭陈友谅的过程中,诗句用“吹醒”两个字将“梦”由虚幻变为现实,梦实现了,不是在咸阳,而是在洛阳。

要知道,洛阳是帝王之都,这也很好的说明了朱元璋的皇帝梦。

当然,朱元璋早期诗句,不仅仅这三首,还有很多,这些也很好的见证了朱元璋的宏伟志向。

三首诗见证朱元璋后天的执着与努力

说到朱元璋,我们都知道他是白手起家,是一个大老粗,甚至后来还演变成了一个杀人狂魔,不过通过他早期的这些诗,我们也能够解读出,朱元璋还是一个文化人。

朱元璋所写的诗,有相当高的文学水平,可以说是雅俗兼备的好诗。

传统诗歌讲究赋比兴,诗句通过一系列的修辞,给人一种独特新颖的感觉,虽然朱元璋的诗并不是所有都到达了这一境界,但对于文化水平有限的他来说,有几方面还是非常难得的。

首先,朱元璋所写的诗句,是能够发现很多典故的。比如,他写的七言律诗,《拂晓行军诗》就是雅俗兼备,同时用了大量的典故。

“忙着征衣快着鞭,回头月挂柳梢边;两三点露不成雨,七八个星犹在天。茅店鸡声人过语, 竹篱犬吠客惊眠;等闲推出扶桑日,社稷山河在眼前。”

这首诗读起来有点像打油诗,不过,这首诗中的典故可不少。

其中,“两三点露不成雨,七八个星犹在天”这句出自辛弃疾《西江月·夜行》中的“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茅店鸡声人过语,竹篱犬吠客惊眠”这两句化用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从这首诗,我们也能够看出,朱元璋在军旅生涯中也是不断学习的。特别是最后一句“等闲推出扶桑日,社稷山河在眼前。”这充分表达了朱元璋对一统山河的渴望。

朱元璋的诗词,除了用典故之外,比喻、夸张的手法用的也不少,虽然他比不上李白那样夸张,可是朱元璋能够做到这一点,也是让人非常敬佩的。

上文我们写的《咏菊花》就可以看出朱元璋诗句中夸张的手法。当然,除了《咏菊花》这首诗之外,在朱元璋的诗句中,我们处处可以看到这一手法。

比如他所写的《野卧》:“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脚,?恐踏山河社稷穿。”这首诗,完全能够看出朱元璋的性情与豪迈。

他将天作为罗帐,将地作为毡,让日月陪伴她入睡,还要将山河踏穿,这是一种何等豪迈的心胸啊。

更让人惊讶的是他所写的《燕子矶》:“燕子矶兮一秤砣,长虹作杆又如何。天边弯月是钓钩,称我江山有几多。”

他竟然将燕子矶比作了一杆秤,是不是夸张的手法用的和李白都差不多了呢?

总之,在朱元璋的诗句中,我们看大的虽然有通俗的成分,但是用典、各种修辞的使用,让我们看到了朱元璋平定群雄、一统天下的气概与豪迈。

文章参考资料《明史·艺文志》《明太祖文集》《明太祖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