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董其昌称为“无等等咒”的魏晋核心技法——提的笔起

2020-10-14 05:10:36 作者: 被董其昌称为

我最早接触到永字八法时,觉得是好事者所为,没有什么真实的内涵,不过给各种笔画起了一些难记而古怪的名称而已。后来渐渐地看重了永字八法,感到它里面有些道道。

现在我要说的,与怎样理解和评价永字八法无关,也不从头到尾详解说永字八法。

在上图中,我们看到,点在永字八法中叫作“側”,横叫“勒”,竖叫“努”,钩叫“趯,”逆撇或称仰横的叫“策”,长撇叫“掠”,短撇叫“啄”,捺画叫“磔”。这里且不逐个笔画讲解它有什么特点,怎样操笔去写。只是请各位注意一下:这里有没有折笔?有没有给折笔也取一个古怪的名称?设有!而在一般书法教学资料中,尤其是楷书教学资料中,都很重视折笔,又是画图,又是文字解说。现今书法资料中如此受到重视的笔画,在永字八法中居然没有!这是为什么?这说明折笔这个笔画出现的较晚。

人们不是苦苦追寻什么魏晋笔法吗?寻找的结果有多种结论,各各自称破解了魏晋笔法,让学习者无所适从。

从永字八法来看,魏晋书法中,乃至更早一些的汉隶中,写折笔就是写一个横画,再写一个竖画(或撇画)。在横画结束处,另起笔写一个竖画,横画之末和竖画之首,安排得好,就是一个漂亮的折笔。无须向现在教的那样,在字的右肩折笔处,做过多的运笔动作。最高级的,往往是最简单的,大道至简啊!

汉 ·曹全碑

上图“家”字的宝盖右端的钩折,横和撇分离,显然是分作两笔来写的。在汉隶中,这种写法很普遍。

魏晋书家当然是在前代传统的基础上来搞创新,这种写法在魏晋书家笔下自然会有所反映。他们把横画之末和竖画(或撇画)之首衔接得非常得体,以至于看起来就是一个完好的折笔。要想看出这个折笔是分两笔完成的,只有在他们失手处才能有所发现。大家毕竟是大家,他们挥毫运笔,准确性很高,哪会出现破绽啊!不过再厉害的高手,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我们仔细寻找也许会发现点什么。

魏·钟繇宣示表

局部

魏·钟繇宣示表

局部

我们再看书圣王羲之《兰亭序》里的个别的字:

晋 王羲之兰亭序

局部

晋 王羲之兰亭序

晋 王羲之兰亭序

晋 王羲之兰亭序

晋 王羲之兰亭序

再看书圣其他帖中选字:

王羲之都色帖

王羲之谯週帖

王羲之何如帖

王羲之是晋代人,我们讨论魏晋笔法提到他。然而隋朝的智永和唐朝的孙过庭,是他的追随者,他们的作品,也可供参考。

智永 真草千字文

孙过庭 书谱

明代的董董其昌深究用笔之法。他在深入实践深有体会的基础上,屡屡告诫人们说,要提得笔起。其实就是发现了以上窍门。

现在,我看到网上也有专家说要把笔轻轻提起,不要离开纸面,这也是接近了这个诀窍。其实,也不用耽心离开纸面,另起一笔就好。只要对接得好,就是成功的,熟能生巧。

⊙ 版权声明: 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责编觉得不错,请在下方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