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生前不出名?只因不懂当官,爱写“时评”,怼完了皇帝怼大臣

2020-10-14 19:29:52 作者: 杜甫生前不出

杜甫是中国诗坛的常青树,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中的“北极星”。

杜甫与李白一“圣”一“仙”,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交相辉映,经常被后世的人们相提并论。可是现代有许多人认为:在唐朝,李白的名气远超于杜甫。杜甫活着的时候根本不出名。

杜甫的粉丝们心下奇怪:老杜的诗歌通俗易懂,关照国计民生,为什么当时的人们不喜欢呢?其实,除了因为比李白晚生了十一年,错过了盛唐的好时候;更主要的原因是:老杜作诗难免有点牢骚满腹,惹当权者不快。他经常用诗歌来写“时评”,喷完皇帝喷大臣,喷完大臣喷将军。

这种敏感的诗作,达官贵人们是不可能帮他宣传的。古代百姓多半不识字,在战乱年代,根本连说话的权力都没有,更无法替他扬名。

一、杜甫生前的“名气”

现代的人一般认为杜甫成名,是在他死后五六十年。因为中唐的元稹、白居易搞“新乐府运动”,才把他抬出来宣传。

其中一个理由是:当时的唐诗选本《河岳英灵集》跟《箧中集》都没有收录杜诗。不光与杜甫同时代的诗集,不收录他的诗;就算是中唐元、白“吹捧”杜甫之后,也有很多唐代诗集没有收录杜甫的诗作。

所以有专家认为杜甫生前肯定是不出名的。至少远不如李白出名。

古代没有知乎、微博和今日头条。古代文人的名气,一般是靠自己游学、交游,四处拜见达官贵人,再等待别人吹捧出来的。

李白比杜甫早生了十一年,他十五岁的时候就游历四方,持剑杀人,“遍干诸侯”。李白成名的时候,杜甫才只有四岁。

因为杜甫的母亲是李唐皇室之后,所以他不需要像李白那么“拼命”,自己去“遍干诸侯”。在生活上他是特权阶层,不服徭役,不用上税。自然有前辈诗人拉他去参加文人聚会。

所以到了开元十二年,杜甫十三岁的时候,才在洛阳文人的小圈子里有了点名气。

杜甫诗歌创作的巅峰,是在他中年以后。那时候唐朝遭遇安史之乱。国家分崩离析,人民疲于奔命。即使有人认同他的诗歌,也没人替他扬名。

其实,从唐代开科取士的规则来看,杜甫不能算不出名。唐朝参加科考,必须要由学馆选拔,乡中保举。只有在乡里有一定名气的人,才有机会被保送参加考试。

杜甫第一次没中举,第二次又因为“有名”,被征召进京参加考试。结果奸臣李林甫作梗,他没能及第。后来他自己向玄宗《进三大礼赋表》,一战成名。直接进了宰相房琯的政治集团。

杜甫青少年时代志在当官,不在写诗。

四十岁后创立了自己的风格,写的诗许多带有“政治敏感”色彩,不太适合在官场公开流传。因此必须等到他的那个时代过去之后,才能成名。

二、杜甫的诗不符合“盛世的审美”

安史之乱之前的唐朝,国泰民安。国家已经很久没有经历过大的动荡和战争了。那时候物价十分低廉,一斗米只需要十几文钱,一匹绢不过二百文钱。百姓安居乐业。上层阶级日常过着浮华奢侈的生活。杨贵妃“进食”时一盘的价钱,能抵中等人家十家产业。(冯至《杜甫传》)

有钱人不满足于仅仅是吃吃喝喝。开始服食仙丹,寻仙访道求长生。李白正好也爱修道。

于是创作出了许多侠气纵横,同时又仙气飘飘的诗歌来。它们完全符合盛唐时代的审美。

反观青年时代的杜甫,求仕无门,在诗歌上也没找准创作的方向。只是时常感叹:“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杜甫三十五岁以后,父亲去世,失去了生活来源。再加上娶妻生子,日子过得很苦。找不到工作,甚至跑到山里去采药来卖钱。

掉落到社会底层的杜甫,化身为“喷子”,开始疯狂创作“时评”。写下了“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名句。一边骂世道不公平,一边夸自己博学多才。

当时安史之乱还没有爆发,人民还没有遭受太多的苦难。在中产阶级看来,杜甫只怕是“点儿背怪社会”,很难和他找到共鸣。而最最底层穷人,即使认同他的诗歌,也根本没有能力发出声音。

好比今天的人不爱看莫言的小说一样:新中国明明这么好,你为何偏偏要描写他的黑暗面?

莫言写的还是过去的中国,杜甫批评的却是唐朝盛世。枪打出头鸟,聪明的人遇着这等事,都会三缄其口。

所以必须等杜甫死去之后,再过个五六十年;唐朝历劫中兴,玄宗、肃宗等人早已作古,人们开始检讨前代在政治上所犯下的过错时,才能懂得杜甫的好。

那个时代,需要有“反思历史”的作品,来鞭策统治者和人民。于是经过元稹、白居易等有识之士的推广,经历过苦难的社会中上层文人,才开始慢慢接受杜甫的诗歌。

三、杜甫“时评”的尺度很大

杜甫给现代人的印象是老成持重,不偏不倚的。印象当中,他作诗揭露社会现象,用语并不太偏激。可是事实上,仔细看他的诗作,你会发现他,真的没有我们想象中“温和”。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