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士族,败也士族,论袁绍失败的原因

2020-10-14 19:34:22 作者: 成也士族,败

袁绍的家族在东汉末年是根正苗红的世家大族,两汉时期是门阀士族的形成期,到了东汉末年,存在几百年时间的大家族比比皆是,但是像袁绍这样出身四世三公的家族无疑是东汉末年的顶级家族。

士族是东汉时期政治上的常青树,无论外戚集团与宦官集团斗得多么激烈,士族一直存在于其中,虽然不能虽主角,但是足以影响天下的局势,汉灵帝去世之后,外戚何进杀了宦官蹇硕,并在袁绍的怂恿下,何进召董卓溪、丁原进京,胁迫太后同意杀尽所有宦官。

袁绍

这个馊主意是袁绍出的,最终的目的是挑起外戚集团与宦官集团的火拼,让袁绍所代表的士族正式掌权,没有想到中间出了不按常理出牌的董卓,依靠武力控制了洛阳,这个曾经的袁氏门生董卓,居然不卖给袁家面子,在二元君主的现状下,董卓打破常规,挟制天子,控制朝政。

袁绍之所以能成为关东联军的盟主,根本原因只有两个:

一、袁绍的出身。

在那个只看出身不看能力的年代,出身好就等于拥有一张通往上流社会的门票,而袁绍的四世三公身份更是让袁绍拿到一张超级VIP门票,在当时的天下中,汝南袁家俨然是天下士族的领袖,不看别的,就是看出身,所以袁绍才能轻易当上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盟主。

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

二、袁绍的名声。

有出身并不等于有名声,名声是通过一个人的才能显示出来的,袁绍不到20岁就已经出任濮阳县长,有清正能干的名声,同时袁绍又有孝名,为父母亲前后服丧六年,要知道两汉以孝治国,一般的士人什么也不干,只要有孝名,就能当官,就能举为孝廉,从此步入仕途。

此外,袁绍还有清高之名,曾经有一段时间袁绍隐居在洛阳,不应朝廷征辟,两汉很推崇这种拒绝做官的清高,越是清官,在士人之中名声越好,比如东汉的杨震,五十多岁才开始当官,在此之前就是拒绝朝廷的征辟,反而名声越来越大。

才能+孝名+清高,让袁绍成为士人中最有名声的人,再加上他的出身非常好,袁绍也因此成为当时士人中的佼佼者,所以当袁绍振臂一呼时,应者如云,当袁绍到北方发展时,不断地有士族名士投靠袁绍,这些人甚至逼着韩馥把冀州牧的位置让给袁绍,一方是巧舌如簧,另一方面的威逼有加,韩馥根本没有办法,又是袁氏故吏,只有把冀州让出来。

袁绍与袁术

韩馥不能反抗吗?

能反抗,但也是输,因为袁绍巨大的名声,很多中原士族和河北士族都是支持袁绍的,就算开战,韩馥也是输,横竖都是输,还不如把位置让出来,所以韩馥把冀州牧让给了袁绍。

所以,袁绍的成功是“成也士族”,因为他得到了当时士族的支持,毕竟当时的士族已经成为东汉末年地方上最大的政治势力,他们可以左右舆论、把控官场、选拔人才、藏匿人口、发展庄园经济,俨然一个个独立的小王国,而袁绍却得到了这些人的支持,所以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就统一了河北四州,实力成为东汉末年最强大的诸侯,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田丰与许攸

而袁绍的失败,同样来自”败也士族“,正因为投靠袁绍的士族太多了,不仅仅有河北士族,比如沮授、田丰、审配,还有中原士族,比如郭图、逢纪、许攸,这些投靠袁绍的士族之间为了争夺利益互相攻击,彼此内斗,而袁绍本人又没有调和矛盾与平息双方利益的手段,才让袁绍在最终与曹操争夺天下时失败,这是袁绍失败的主要原因。

比如说沮授,原本掌握着袁绍手下的三军,郭图却嫉妒沮授,向袁绍打小报告说:沮授的军权太大、威望太高,难于控制。后来袁绍就剥夺了沮授的兵权,将兵权一分为三,分别由沮授、郭图、淳于琼三分分别率领,这就是内斗。沮授这样一个文武全才又忠心袁绍的人,就这样被郭图等人分解了权力,最终也是袁绍失败的一个原因。

袁绍与曹操

另外,沮授是袁绍阵营第一个提出迎立汉献帝的人,这是个正确的战略,可是郭图和淳于琼认为不能迎立,结果袁绍正确的意见不听,偏偏听错误的意见,最终在战略上输给了曹操,这也是袁绍失败的一个原因,都是因为内部不同派系之间的内部斗争。

再比如说田丰,他也是一个很有才能的谋士,劝袁绍不要主动出兵攻击曹操,并向袁绍提出了三年疲惫曹操的战略建议,但是袁绍不听,由于田丰强行劝谏,还被袁绍关进大牢,袁绍官渡战败后,逢纪向袁绍进谗言说:田丰听说将军败退,拍手大笑,正为他预言正确而欢喜呢!于是袁绍马上就杀了田丰,这就是内部斗争。

除此之外,还有在拥立继承人上面,袁绍手下也分成两派,审配与逢纪拥立袁尚为主公,而郭图与辛则拥立袁谭为主公,两派大打出手,还没有等到曹操动手,自己就已经内部大乱,这说明了袁绍内部的政治斗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地步,矛盾到了非常尖锐的地步。

袁绍官渡大败

堡垒往往是从内部被攻破的,袁绍失败的真正原因不是许攸的投降,也不是曹操很能打,而是袁绍的内部斗争太过激烈,一个内部都不和的集团,如何能打败他的对手统一天下呢,所以袁绍的失败是:败也士族。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