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平赵云、徒手接箭的姜维,为何在三国二十四将中排名倒数第一?

2020-10-14 20:31:54 作者: 战平赵云、徒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说法,因为只要涉及武将无法避免都会涉及到排名问题,这点无论在正史还是小说,都是无法避免的。

就以《三国演义》为例,后世之人便根据原著列出了所谓的“三国二十四将”——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黄许孙太两夏侯,二张徐庞甘周魏,神熗张绣与文颜,虽勇无奈命太悲,三国二十四名将,打末邓艾和姜维。

当然了,这个“二十四将”的排名也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不过在仔细研究后,却总感觉不是太对劲,特别是排名倒数第一的“蜀将姜维”。可以说这一排名对姜维很不公平,如果我们认真细数姜维战绩,让他垫底真的说不过去。

“当先一员少年将军,挺熗跃马而言谫:‘汝见天水姜伯约乎!’云挺熗直取姜维。战不数合,维精神倍长。云大惊,暗忖曰:‘谁想此处有这般人物!’”

首先,我们从姜维的出场说起,可以说姜维的出场比许多人都要炫,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还是“无名小卒”的姜维便预料到了诸葛亮的计划,甚至将计就计还将常胜将军赵云给摆了一道,再与赵云交手之际也丝毫没有怯场,并取得了平手的“好成绩”。

能料到诸葛亮的先机且与赵云战平,这说明什么?说明姜维智勇双全,且这样的文武双全者在当代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当然了能料到诸葛亮的先机与战平赵云这显然是不够的,此外,姜维曾邓艾之子邓忠战平,且能一人在身无长物的情况下,徒手接箭活生生将曹魏名将郭淮给玩死;在魏延扑灭诸葛亮七星灯时,魏延更是毫不犹豫的拔剑而起要与魏延拼命,这样的胆魄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有的。

……

以此来看,姜维的排名就算排不了前十也不至于垫底啊。但是,为何又偏偏在二十四将排名中,排在倒数第一呢?像素以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个人实力并非第一要素,姜维出场时间太晚

如果我们细细钻研二十四将排名,我们不难发现个人实力并非主要评判标准,出场时间与时长占了大头。也就是说出场时间及战绩的成果,在二十四将排名起来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徐晃、张辽为例,文丑一挑二但徐晃张辽赢了,所以徐晃张辽排在颜良文丑之前。再以文鸯为例虽能在乱军之中七进七出,只不过其昙花一现,所以我们无法在榜单中看到这个堪称小赵云的文鸯。

反过来我们再来看姜维,姜维出场时已经到了全书的后半部分,在出场时间与时长上明显是不占优势的。

其二、二十四将排名主要依托武力值而非智力值

除了前面我们说的出场时间与时长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导致姜维排名靠后。姜维是三国中少有的智将,且大多数战役是以智取胜,而非以武功取胜。如埋伏赵云、坑杀郭淮、战退邓忠等,这给人一种“取巧”的印象。

而,大多数人所敬重的是武将形象应该是武力值爆表且重情重义者,以计策取胜,难免被人“看不起”。就这点而言,姜维虽能力出众智勇双全,但难摆脱取巧印象。

其三、为排名传播度,姜维只能垫底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也许大家都觉得二十四将排名的主要依据是《三国演义》一书。其实这只能说对,但也不对,因为这一说法并不严谨,我们细细研究其实不难发现,在不同的地区这二十四将的排名是有细微差别的。

也就是说,二十四将的排名在传播的过程中,经历了不断的改编与完善,最终形成这一朗朗上口的排列,其目的是为了更容易被人记住与传播。姜维的名字放在最后其实是为了押韵,因此且不论姜维的能力几何,在二十四将排名的传播过程中,也只能牺牲自己做好垫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