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国治理智慧的现代诠释 ——谈《治术:周秦汉唐的经世之道》

2020-10-15 18:33:27 作者: 传统中国治理

按理说是秦有求于赵,赵国应该有所得。秦昭襄王请赵王鼓瑟,蔺相如觉得吃亏了,让秦王击缶。秦王不肯,蔺相如以死相要挟。秦王只得击缶。最后秦王没有占到便宜,赵王也没有失去面子。但仔细分析起来,赵王固然在会盟中没有失去面子,甚至略占上风,但是在外交上则是丢分的。本来秦昭襄王有求于赵国,在秦楚之争中,希望赵国持绥靖态度。从这一点出发,赵国应该有自己的要价或者提出条件,甚至可以考虑与楚国结盟以拒之。现在秦国在外交礼仪场合,虽起初无礼,居高临下,但后来放下身段而给了赵国面子,秦国并没有损失任何东西,赵国就以为自己赢了面子,实际是放弃了自己的战略筹码。

赵王回去以后很是得意,非常感激蔺相如让他没有丢面子,立刻提拔蔺相如为上卿,所以廉颇就不高兴了。这就是“将相和”故事的经过。

其实秦王什么都没丢,就是损失了一张牌,让赵王得到某种虚荣的满足,所以在秦去打楚国的时候,赵王就不管,这正是秦王要达到的目的。

这个故事里面包含了不少道理。我们生活当中经常有这种事,博弈的一方故意出了一张牌后,再认输,满足了对方的虚荣心,让对方忽略了可以要价的机会。这是一种具体操作层面的手法,可以出现在诸如外交这样的国之大事上,亦可以作为生活中逗人开怀的日常小伎。术之为用,端看使用者的心态和目的。

再举一个例子,前不久发掘的南昌海昏侯的墓,墓主就是当年霍光废掉的昌邑王。霍光也因废昌邑王,立汉宣帝,所以终身享受超级功臣的待遇。在他死后两年多,霍家因家族犯罪,满门抄斩,但这丝毫没影响霍光是汉朝首席功臣的地位。

可是也有同样的事情发生后结果却完全相反。刘裕死后太子即位,但他昏庸得一塌糊涂,所以几个辅政大臣就把他废了;第二个有希望接班的庐陵王随后也被废了,而且还把废掉的老大和老二都杀了,以便给老三腾位子;老三到南京登基并坐稳以后,就把这些辅佐大臣全杀了。同样是废一个立一个,为什么这几个大臣的下场就这么惨呢?其实,他们最大的错误就是不该把废掉的皇帝杀了。如果留着,新继位的老三就一定处处要防着他,因为他们才是他王位的对手,而这些功臣是他王位合法性的来源。就像汉宣帝不废霍光,他就是合法的皇帝一样。所以这几个辅佐大臣给新来的国君打扫干净道路,自己反而被干掉了。

总之,《资治通鉴》不光是讲故事,更是通过故事讲韬略和具体操作。韬略和操作是“术”,它无所谓好坏,关键是要符合“道”,即群体的根本利益,就是所谓“大局”。曾国藩对《资治通鉴》理解尤其深刻,他说《资治通鉴》这本书可以“穷物之理”“执圣之权”,不但把一件事情的道理讲透,还能告诉你操作的技巧。因为《资治通鉴》里记载的很多人这么做了,有的成了有的败了。所以说,司马光的功劳是他留下了历史的真实,然而真实故事背后的东西,要读者去仔细解读。

《治术:周秦汉唐的经世之道》

张国刚著

中华书局出版